Page 80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80
教。”又称刘操:“后遇吕洞宾(俗传八仙之一),得金丹之秘旨。 自此往来终
南、泰华间,后结交张无梦、种放,访陈希夷先生,为方外友。 亦间作诗,有诗集
朱 行于世。 其咏修炼,则有《还金篇》行于世。”至于刘操的方外友张无梦,同上
封
鳌 书说他:“笃好闻于乡里。 及冠,以资产委其弟,遂入华山,与种放、刘海蟾结方
天
台 外友。 事陈希夷先生,无梦多得微旨。 久之,游天台,登赤城,庐于琼台观,行
集
·
第 赤松导引、安期还丹之法。 仅十余年间,以修炼内事,形成歌咏,累成百首,题
四
册 曰《还元篇》。”可以看出,张伯端的师友,都是清修派的高道。 刘操的《还金
篇》和张无梦的《还元篇》的一些诗章,都属于清修派炼内丹方法的个人体会。
这与张伯端的《悟真篇》比较起来虽然比较简单和缺乏系统,但它们都是《悟
真篇》的先声。 既然张伯端的师友都是那些品德高尚的清修高道,所传的都是
清修功法,绝不可能到了张伯端却会一反祖师所传功法,而玩起双修的作法
来。
二是从张伯端在《悟真篇》中所说的话看来,都符合佛宗道旨,毫无男女
双修之辞。 如他在《石桥歌》中说:“劝后学,须猛鸷,莫徒抛家住他地。 妙道
不离自家身,岂在千山并万水。”可见是单身清修的。 又如在第十一首诗中说:
“黄芽白雪不难寻,达者须凭德行深。”是强调炼者首先要有德行,才能炼成内
丹,上登仙道。 在《悟真篇·后序》中,他更用佛家的思想解释道:“释迦、文殊
所演法宝无非一乘,而听学者随量会解,自然成三乘之差。 此后若有根性猛利
之士见闻此篇,则知伯端得闻达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
也。”他把《悟真篇》的思想和修炼方法与禅宗祖师达摩、六祖慧能等禅法相提
并论,则绝不可能是男女双修之法明矣。
张伯端在《悟真篇》后,又作《禅宗歌颂》数十首,表达了他在修炼方法上
先命后性,融道入佛的思想。
《禅宗歌颂》序言中说:“夫学道之人,不通性理独修金丹,如此既性命之
道未备,则运心不普,物我难齐,又焉能究竟圆通,迥超三界? 故《楞严经》云:
有十种仙,皆于人中炼心坚固精粹,寿千万岁。 若不修正觉三昧,则报尽还来,
散入诸趣。 是以弥勒菩萨《金刚经颂》云:饶君百万劫,终久落空亡。 故此《悟
真篇》中先以神仙命术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
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矣。” 他认为学道成就后,应当学佛。 学道是修
命,学佛则是修性。 他在《性地颂》中说:“佛性非同异,千灯共一光。 增之宁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