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6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146

都溜回家一趟,带三个大黄鱼鱼头给家里人当菜吃。

               温州酒家后来经过不断翻修,面积达到 1400 多平方米。酒家一楼供
           应快餐、包子以及各类瓯式花色面点、熟食卤味;二、三楼供应和菜、经
           济小吃及承办婚礼寿宴之类的酒席。王成山前前后后在酒家工作了八九年

           的时间。在这里,他跟过酒家的几乎所有名厨,在不断地取长补短中,终
           于融会贯通,厨艺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他的刀工精细,腰峯火腿
           能切出 80 多薄片,一个荸荠白能切 50 多片,令人拍案叫绝。

               1964 年 5 月,在郭沫若到温州视察并游玩江心屿之前,王成山被温州
           市饮食公司调到江心屿浩然楼,跟早先调到这里的师傅陈锦树一起工作。
           他调出温州酒家不久,时年 20 岁初出茅庐的金次凡进了酒家。



                                            三



               王成山在浩然楼工作了半年,被调到广场路道前桥的城西餐馆,当上
           了经理。该餐馆两层,100 多平方米,有工作人员 20 多人。他在这里工作

           多年,拿的工资是 44.5 元。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一度从经理的位置被换下来。“文化大革命”

           后期,城西餐馆扩建,王成山负责筹建工作。他记得前后连材料共花了 28
           万元,历经几年的功夫,终于建起了新餐馆。为了给餐馆取名字,他们开
           了好几次会,着实动了一番脑筋。最后,餐馆的名字敲定为华大利餐馆,

           让该名号起死回生。全新的华大利餐馆于 1979 年正式开业,有三层半,
           1000 多平方米,工作人员达 40 多人。王成山为首任经理。
               “文化大革命”期间,特别是 1967 年“温联总”(浙江温州革命造

           反派联合司令部)和“工总司”(温州市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大肆武
           斗之后,百业萧条,餐馆生意一落千丈。
               虽说社会动荡,但是群众家里大大小小的红白喜事,还是要办的。赋

           闲的厨师们,找到了出路。他们纷纷自带厨刀和盘碗,到群众家里掌勺挣




           136
           137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