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5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145
温州酒家生意兴隆,每天都要消耗 2 至 3 头猪,10 多只火腿,海鲜无数。
酒家推出八大名菜,如炸溜黄鱼、马铃黄鱼、红煨猪排、蟹粉绣球、鸡茸
溜黄菜、炸八块等,顾客点的较多。温州丰富的水产资源,形成了鱼贱肉
贵的局面,有钱人吃蹄膀红烧肉,穷人吃黄鱼、海蜇,都是几分钱一斤。
那时候,黄鱼遍地。其起因是在 1956 年夏天,两位福建惠安县的渔
民将敲 作业带入平阳县石砰乡(现属苍南县)。因连获高产,当地渔民
纷纷效仿,有关方面还发出了通知加以“推广”。1957 年春节期间,全市
掀起了敲 热,参与敲 作业的大小渔船超过 4000 艘,捕鱼量提升了 20
余倍。一时间鱼多价贱,大黄鱼从每斤两三角跌至五六分钱,不少大黄鱼
因为来不及出售或加工,堆在滩头任其腐烂。这种“竭泽而渔”式的作业法,
直到 70 年代中期才被政府明令禁止,造成了后来海洋资源的持续衰竭。
1979 年,在杭州举行省厨师技术等级考试,来自全省的九个评委合
影留念。其中温州评委两人,分别为陈锦树(左后 3)和何阳春(右 2)
当时因为黄鱼多又便宜,温州人家家户户都变着法儿弄黄鱼吃,有把
黄鱼做成鱼饼、鱼丸的,有把黄鱼做成敲鱼的,甚至有人把黄鱼炒成了黄
鱼松。温州酒家的厨师,能把黄鱼弄出七八十种吃法。那时候,温州人还
不习惯吃鱼头,两三斤重的黄鱼头,都少人吃。王成山每天晚上下班后,
记 忆
人 物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