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7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147

外快。这种现象解放前也一直存在,厨师界称之为做“撑儿”。王成山自

                  然也成了其中的一员。他一边在餐馆工作,一边做“撑儿”赚钱。由于名
                  声在外,请他的人特别多。
                      “文化大革命”后期,餐馆生意逐渐恢复。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

                  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温州人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原先婚宴都在家中摆
                  的,都转移到了各大酒楼、饭店。温州餐饮业以温州酒家为领头羊,引领
                  诸如华大利餐馆、山外楼、东风餐馆、百味厅等一些国有或集体所有制的

                  酒家餐馆,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当时,在温州酒家、华大利餐馆订喜宴的
                  都要提早排队,甚至要走关系开后门。
                      1979 年,在杭州市举行浙江省首届厨师技术等级考试,全省有来自杭

                  州、绍兴、宁波等市九个评委,其中温州两位,分别是陈锦树和何阳春。
                  温州派出了李阿丰、王圣光、王成山、金次凡参加考试。结果,四人全部

                  通过,李阿丰、王成山获得省一级厨师职称,王圣光、金次凡因为表现优异,
                  直接获得了省特二级厨师职称。四人不仅在考试中一举成名,还为温州烹
                  饪界赢得了荣誉。

                      1982 年,王成山调到国营温州海天楼大酒店当经理。在此期间,他加
                  入了中国共产党。1984 年左右,金次凡卸任山外楼餐馆经理之职,王成山

                  调任该餐馆经理。此时,温州民营餐饮企业慢慢崛起。他们起点高,无论
                  规模和档次,都是老一批酒家、餐馆望尘莫及的。山外楼餐馆,在竞争中
                  风雨飘摇亏损严重,没多久便停业装修整顿。1985 年,餐馆重新开业时,

                  改名为浙南酒楼。


                                                   四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温州。为了迎合外地人的口
                  味,湘、川、粤等主流菜系大行其道,温州各大酒店、餐馆纷纷效仿,越

                  来越多的温州人的口味逐渐被外来菜系同化。从此,温州酒家、华大利餐



                                                                                     忆 记
                                                                                   人 物
 137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