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96

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大理寺平常比较闲,只有在三法司会审的时候,

           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共同审理某项重大案件的时候,大理寺才有活干。
           所以史书上记载“议大礼”的时候最早正是因为杨廷和极力以“继统必继
           嗣”的理论煽动群臣欲说服嘉靖听从他的想法,接着只见杨廷和雷声很大,

           后面就变成小雨点了,仅仅 3 年不到就顶不住嘉靖的坚持在“大礼仪”中
           主动退出。
               嘉靖坚持尊已故的生身之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母蒋氏为皇太后的

           称谓问题,也是嘉靖要捍卫自身君主的绝对权力;而杨廷和的坚持则是当
           时内心过分膨胀,其选择远离豹房远在湖广安陆藩邸出生的 15 岁嘉靖,
           便是他综合各方面因素为了提高和巩固阁权特意选择的,当时嘉靖提出尊

           亲生父母的议礼要求,杨廷和便刻意避开圣贤之说欲搪塞过关。随着嘉靖
           皇权意识的觉醒,逐渐发觉杨廷和等人不但和他对着干还在忽悠他。就这

           样,从嘉靖刚当上皇帝到嘉靖三年(1524)经过几场议大礼的“学术辩论”
           之后,终于演变成了以杨廷和之子杨慎为首的一场政治流血事件“伏门之
           狱”。嘉靖皇帝开始了“文攻武卫”的血腥战略。

               在这场政治论战的背后,是皇权与阁权的激烈较量。历史可以借鉴的
           故事很多,一旦撇开以人为本的思想欲转化成权术效应的武器,必将造成

           一场政治灾难。世宗嘉靖一手持着张璁大礼议的理论依据,一手持着至高
           皇权,开始与文官势力进行着一场步步为营守株待兔式的抗争。嘉靖三年
           二月,杨廷和因抗争议大礼数年上疏过 30 多篇疏奏仍未见嘉靖改变想法,

           便沉不住气屡屡以辞官相质难,最后被允许辞官。接着张璁等被召回京城,
           群臣侧目,私底下说:“倘上(皇帝)亦云是即扑杀之。”《明鉴纲目》
           记载“二人比至京,众汹汹欲效先朝马顺故事(英宗正统十四年八月土木

           之变后事)毙之于廷。”接着,嘉靖为了保护张璁,把他和同行的桂萼立
           即提拔为韩林学士,导致廷臣意见群起。
               同年七月十五日,杨廷和之子杨慎撸起袖子在下朝时煽动官员:“国

           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接着王元正、给事中张翀等把群




           86
           87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