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97
臣拦截于金水桥南并威胁道:“万世瞻仰,在此一举,今日有不力争者,
共击之。”《明通鉴》记载超过 231 人,在京城左顺门举行声势浩大的伏
跪企图逼宫,嘉靖命令司礼中官传谕叫廷臣们退下,他们却联合起来说:
“必得俞旨乃敢退。”于是秦金、赵鉴、赵璜、贾谱泳、丰熙、张壁等(共
二百三十一人,名不俱举)俱赴左顺门伏,有大呼高皇帝、孝宗皇帝者。
闹事的金献民说:“辅臣尤宣力争。”朱希周托人叫上毛纪,接着两位内
阁重臣毛纪和石珤也相约特意赶到左顺门参与。嘉靖一再派遣司礼监谕退,
群臣犹跪伏不起。一再劝退不散直至激怒了嘉靖,派遣锦衣卫先逮捕为首
者,命司礼监记录下闹事者姓名,关押为首的丰熙、张翀,余翱、余宽、
黄待显、陶滋、相世芳、毋德纯等八人入狱。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和王元正
见状仍不罢休,带头扶着门大哭,且煽动一帮群臣几百人跟着哭一起,哭
声震动阙廷。事件进一步升级,嘉靖更加愤怒,命令关押四品以下议礼诸
臣等 143 人和何孟春、洪伊等 85 人下锦衣卫狱。“命拷讯丰熙等八人充戎。
其馀四品以上姑于午门前宣谕停俸,五品以下杖之(凡杖一百八十馀人)
当场廷杖打死 17 人。”可见这场“伏门之狱”是由文官联合起来胁迫皇
权引发的惨案,明代文官们门户之见猖獗的弊端在这场事件中被激发到
极端。
这场斗争并非学术思想斗争,而是杨廷和一派欲利用在朝廷中的影响
力,用“继统必继嗣”的理论强加于皇位尚未坐牢的少年嘉靖,并且以“程
颐”“朱熹”的理学为汉定陶王和懿安濮王的故事加以粉饰欲盖弥彰,而
张璁认为:“《礼》曰礼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礼,
时为大,顺次之,不时不顺,则非人情矣,非人情,则非礼矣。”(《张
文忠公集·奏疏》卷一《正典礼第一》)这正是嘉靖的想法。因此很多学
者认为嘉靖与杨廷和的斗争是王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的对抗缺乏事实依
据,况且张璁在参与议大礼的时候,王阳明正被朝廷打压贬官禁言之中,
“……臣之不敢爵,非以辞荣也。求避祸耳。”(《明通鉴》第五十卷)
当时王阳明正值被廷臣围攻打压、为求避祸连战功都不要的时候,所以张
越 瓯
文 人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