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95
天地鬼神实临之也。且窃谓非天子不议礼,愿皇上奋然裁
断,揭父子大伦明告中外,以皇叔父母不正之名决不可称,
则大伦正而大礼定矣。谨录与或人问答之词以闻。”
(《明世宗实录》卷八正德十六年十一月癸 )
于是嘉靖用张璁的理论连驳礼官。大礼议从表面上看,是一场皇帝与
廷臣意见分歧的争论,似乎看来是以杨廷和与毛澄为代表的旧臣们好意劝
告朱厚熜,而身为皇帝的朱厚熜不领情,反被刚中进士的张璁钻了空子迎
合了皇帝的心意,而导致这些旧臣被打压的悲惨遭遇。而事实恰巧相反,
明代以道德衡量来治国没有明确的法制,文官们代表着道德的至高境界,
且文官势力意见极难统一,门户之见猖獗,官员拉帮结派组团围攻其它意
见屡见不鲜。而嘉靖继位之初,杨廷和等旧臣在朝廷中势力强大,甚至朱
厚熜都是杨廷和挑选迎立的,可见嘉靖刚当上皇帝那会是没有发言权的。
纵观明朝皇帝们忌惮文官言论避而不朝的比比皆是,朱厚熜如果内心不够
强大,是极有可能在这个时候放弃皇位的。如果没有张璁的《正典礼第一、
二、三、四、五、六、七疏》《大礼仪或问》作为理论依据,当时已有想
法的朱厚熜是否放弃皇位就不得而知了,从这个事件时间节点上看,张璁
在关键时刻冒着生命危险帮了嘉靖的大忙!
嘉靖和张璁议礼的成功,还与朱元璋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制度有关。在
中国古代权倾朝野的宰相狭天子以令诸侯的事件屡见不鲜,杨廷和当时就
有这个资本。而事实上,杨廷和虽身为内阁首辅权倾朝野,正是因为朱元
璋设立的内阁制度,权利极大程度上被限制了,他没有实权,实权被分给
了吏、户、礼、刑、兵、工部。除六部以外,明朝还设置了都察院,相当
于现在的监察部,但权力比监察部大得多,负责官员的纪检和监察工作。
都察院的官员被称作御史,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言官”。这个“言官”
权力很大,可以“风闻议事”,就是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也可以上奏
章弹劾官员,在皇帝同意的前提下就可以直接带队抓人。另一个部门是大
越 瓯
文 人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