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98

璁不可能请教他,而王阳明更不敢给议大礼提任何观点。反而是王阳明的

           第一代“心学”传承人霍韬、席书、方献夫,在张璁议大礼过程中投机参与,
           从而得到了嘉靖的重用。
               张璁能够一再冒着生命危险死抱着“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不

           畏强权,以人为本,重人伦,从心出发,从人情出发,在当时封建社会的
           特定环境里,是极其难能可贵的。通过这场“大礼议”的激烈斗争,张璁
           受到了嘉靖皇帝的赏识,从此步入仕途,直至任内阁首辅。

               张璁少年时,以卧龙自期,入仕后以身许国,务求匡时清世,拯救黎
           民百姓水火之苦。“大礼议”的斗争,使张璁深受嘉靖母子的信任并得到
           重用,他入阁后提出的一系列政治、制度方面的弊端与嘉靖的想法均不谋

           而合。
               张璁历史上的主要事迹在于三点:



               一、崇文爱乡



               张璁一生十分重视对家乡温州的文化教育建设,培养文化人才。正德
           十三年(1518),他在经过第 7 次礼部会试落败之后,将自己的人生理想

           建立在为家乡培养人才的事业上。他在大罗山的东麓瑶溪创办了罗峰书院,
           常常带着一些青年学士,到大罗山的瑶溪、茶山、仙岩等地进行游学。《建
           书院告山灵》一文时,描述了他创办罗峰书院的心迹;“孚敬顽钝无成,

           苦无肄业之地,托址溪山,建兹书院,将率学徒讲学其间。窃念武夷、白
           鹿之胜,固地灵而人杰也,今兹地灵矣,其人杰固有所待者。”
               据记载,罗峰书院有学生数十人,都是青年学子,有族侄,也有远近

           慕名而来的学生。讲学内容,大抵属儒家经典、名家诗文和时务政书之类,
           而以礼学为主。《礼》是历代典制和人伦规范的经典著作。在张璁看来是
           为政的根本,为人的基础。由于张璁的悉心培育,明代的温州出现了一批

           文化人才,将温州文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张璁之后,温州又出现




           88
           89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