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鹿城史志》二O二二·秋冬(总第十八期)
P. 14

实际概括了灵运山水诗即“大谢体”的基本特色。而温州之诸作,已经奠
           定灵运山水诗的基调和总体风格。具体以论,谢诗的创造性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⑴景、情、理融合。
               谢诗固善于取象状貌,但他的山水诗不单就写景,而是能融情寓意,

           有所寄托,于山水润色之中“时时浃洽理趣”,达到情景理意的融合。白
           居易《读谢灵运诗》云:“岂惟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
           忘兴谕。”黄子云《野鸿诗的》言:“康乐于汉魏外别开蹊径,舒情缀景,

           畅达理旨,三者兼长。”都说得是。
               《石室山》发端写道:“清旦索幽异,放舟城坰郊。莓莓兰渚急,藐
           藐苔岭高。”然后一路咏来,结末说:“灵域久韬隐,如与心赏交。合欢
           不容言,摘芳弄寒条。”意谓:兹山秀美如仙境(灵域),而韬藏久不为

           世知;今我幸得赏览,共相慕悦而获缔交。其喜乐难以言表,至摘芳弄条,
           情不能已。言与山灵结为知己,物我融洽无间,如此著笔,命意绝高。后
           李白《独坐敬亭山》所咏“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陈傅良《黄氏老

           山楼》所咏“与山成二老,相对两苍颜”,都发扬了谢诗寓托的意藴,可
           谓神理相通,妙得嗣响。
               《登江中孤屿》他赞美“孤屿媚中川”之后感慨地说 :“表灵物莫赏,
           藴真谁为传”,言美景隐藏,无有人赏识,为之兴叹。《登石门最高顶》云:

          “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来人忘新术,去子惑故蹊。”(术,道路)《游
           赤石进帆海》云:“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
           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亦都为览景寄情寓理,景情理相生,饶有藴味。

           《登上戍石鼓山》一首,王夫之更是称叹不已,评曰:“情不虚情,情皆
           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神理流于两间,天地供其一目。”
               ⑵用典和刻琢作风。

               谢诗有二类,一类“吐言天拔,出于自然”,如“池塘生春草,园柳
           变鸣禽”“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之咏;但更多的则为熔铸琢炼之句。
           吴乔《围炉诗话》卷一谓造句炼字,“汉人至渊明皆不出此,康乐诗矜贵




           06
           0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