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9 - 教育志(一)
P. 379

18年,温州私立艺文学校的中国籍校长于申报立案时,表示愿在校内废除宗教仪式,但学校



                                  主办者英国教会察觉此事后,即停拨经费,致使学校被迫停办。鄞县私立三一初级中学和私


                                  立毓才初级中学的主办教会也均宣布学校停办,以示对抗中国政府收回教育主权的政策。私



                                  立三一初级中学于翌年6月将管理权移交给浙江中华圣公会后始再复校,私立毓才初级中学



                                  则直至民国35年始复校。又鄞县私立斐迪学校因校方仍强令学生做礼拜、诵圣经,被宁波市


                                  政府责令并入鄞县私立民强初级中学,于民国19年改组校董会后始再复校。



                                          截至民国20年(1931年),浙江省已有呈准立案私立中学39所(其中13所为教会学校),


                                  另有尚未立案的私立中学7所。民国20年后,又有新的私立中学陆续创办,包括:民国21年



                                  8月创办的杭州市私立树范初级中学、杭州市私立钱塘初级中学、绍兴县私立绍兴中学(翌年



                                  更名为私立稽山中学);民国22年8月创办的杭州市私立光华初级中学和民国24年9月创


                                  办的余姚县私立实获初级中学等。



                                           5.实行战时办学体制



                                          民国26年(1937年)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杭嘉湖一带沦为日占区,战区内所有学校几


                                  乎完全停顿。受战事影响,全省中学校数减至48所,为战前校数的57.8%;在校生数减至



                                  1.36万人,为战前学生数的55.7%。为适应战时形势,省教育厅制定《浙江省中等以上学校


                                  实施战时教育办法》,要求非战区的各中等以上学校在战时应照常上课,但可酌量缩减功课,



                                  进行战时特种训练,对于战区退出的失学学生,凭其相当的证件,应尽量收容,准予借读。其



                                  时,永康县的方岩成为浙江省临时政治中心,丽水县的碧湖则成为浙江省临时文教中心。各


                                  省立中学则大多辗转迁移至敌后山乡继续办学,其中:省立杭州高级中学、嘉兴中学、湖州中



                                  学、杭州女子中学、杭州初级中学于抗日战争初期即已迁至丽水县;省立宁波中学迁至嵊县、


                                  磐安县;省立绍兴中学先后迁至诸暨县、嵊县、东阳县、缙云县、丽水县;省立台州中学迁至仙



                                  居县;省立金华中学迁至缙云县;省立衢州中学迁至遂安县;省立严州中学迁至淳安县;省立



                                  温州中学迁至青田县、泰顺县。不少私立中学也纷纷内迁办学。民国27年上半年,省教育厅


                                  将随校撤退的部分省立中学学生编入浙江省战时青年训练团。6月,训练团结束。省教育厅



                                  又在丽水县碧湖将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杭州女子中学、杭州初级中学、杭州师范学校、民众教



                                  育实验学校、嘉兴中学、湖州中学7校组成省立临时联合中学,分设高中、初中、师范三部,共


                                  收容学生1000余名。民国28年又分别改组为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省立临时联合初级中



                                  学、省立临时联合师范学校3所学校。同年,省教育厅又分别在於潜县、孝丰县、昌化县的山



                                  乡农村,设立省立浙西第一、省立浙西第二、省立浙西第三3所临时中学,以收容分散在浙西


                                  一带未能退出的学生。民国29年,内迁至贵州省的国立浙江大学在该省湄潭县创建1所实



                                  验中学,翌年改称国立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是年初,萧山县沦陷,翌年4月,宁、绍也相继沦


                                  陷,随着战区扩大和失学学生增加,省教育厅又分4处设置省立临时中学各部:第一部设在嵊



                                  县崇仁,收容宁绍地区学生;第二部设在嵊县甘霖,收容原蚕丝职业学校学生;第三部设在常


                                  山县秀溪乡,收容杭、嘉、湖及沪、港、澳各地学生;第四部设在丽水县,收容原宁波工业学校学



                                  生。民国31年5月,金华各县相继沦陷,省立临时中学第三部改组为省立浙东第一临时中



                                  学,另在宣平县创设省立浙东第二临时中学,在瑞安县大峃创设省立浙东第三临时中学,除继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