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4 - 教育志(一)
P. 384
3.接管调整公立中学
1949年8月,设在杭州的省立建国中学被撤并,其高中部并入省立杭州高级中学,初中
部并入省立杭州初级中学。由此,省立中学的总数减少1所。各市、县立中学则在接管后基
本保持原有数量。又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关于公立学校的决
定》中关于“简师一律停止招生,现有者并入县立初中成立师范科。不能合并者维持现状,不
再招生,办完为止”的规定,全省原有的50所简易师范学校,除嘉兴、海宁、余姚、象山4县各1
所因无法归并仍予保留外,余者均予调整。其中杭县、余杭、於潜、崇德、武康、德清、安吉、上
虞、诸暨、武义、宣平、新登、分水、寿昌、青田、云和、景宁、庆元等县因境内原无县立中学,其简
易师范学校均改办为当地的县立初级中学,其余大多并入当地原有的县立中学或省立师范学
校。原有简易师范学校的高年级学生于学校改办或撤并后,仍继续修习师范课程,维持至毕
业。至此,全省除临安、泰顺2县仍无普通中学外,其余各县均已设有中学,市、县立中学增至
70所。
4.开展工读互助运动
浙江解放之初,财政经济和人民生活均处于困难境况,私立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也受影
响。按照土地改革政策,全省103所私立中学的原有田、地、山等校产,均不能再有收益;不少
原属富裕家庭出身学生,其经济来源也因家境发生变化而显困窘。据省教育厅于1949年11
月间对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杭州初级中学、杭州女子中学和杭州市立中学4所公立中学的调
查结果,4校中约有22%的学生次年将无力上学。由此估算,各私立中学学生的就学困难更
甚。据此,省教育厅提出要“在自力更生原则下,尽量设法克服困难,维持现下的公私立学
校”,并于1949年12月6日向各市、县政府及公私立大中学校发出《关于开展工读解决就学
困难的指示》。1950年4月1日,中共浙江省委发布《关于工读运动的指示》,要求学生“凭自
己的力量,一面生产,一面就学”,“诸凡农业垦荒,利用公河公塘养鱼,包做土木工程,包碾公
粮米,小手工业,畜牧,编织缝纫等一切中学生能胜任的工程劳作”,学校都应该发动他们去
做,并强调“工”是为了“读”,不单纯为经济收益。1950年上半年,全省中学在校生减至4.15
万人,降至解放后的最低点。下半年,随工读运动开展,全省在校中学生人数有所回升,增至
5.43万人,其中初中生4.51万人,高中生0.92万人。
5.扩充中学学额
1951年,浙江省城市小学毕业生增加,而土改后农民子女上中学的要求也日显迫切,中
学数量已不敷需要。省文教厅遂于9月间发出《本省小学附设初中班或创设中学分部计划》
及《中学试行二部教学制的规定》两个通知,要求各地根据上级“把小学毕业生包下来”的指示
精神,城乡兼顾,发扬革命精神,采用革命办法,发展中学教育。除扩充现有中学班级学额及
尽可能恢复1949年前后停办的一些私立中学外,尚可在条件较好的城镇中心小学附设初中
班或创设初中部,在城市、初中生源较多地区及新生班级较多的中学试行二部教学制。本年,
初中新生招收总数达2.96万人,在校中学生数增至7.74万人。其时,因小学和初中毕业生
数均不敷当年初、高中招生需要,遂有在小学中选拔部分下届毕业生,在社会上选拔具有初中
文化程度的失学青年分别人初、高中就读之举,聊补生源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