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0 - 教育志(一)
P. 380
续收容沪、港、澳学生外,也收容由金衢地区退出的学生。民国32年秋,又在云和县创设省立
建国中学。
抗日战争期间,各县也纷纷创办战时补习中学,以容纳不能升学的小学毕业生。为使办
学有所遵循,省教育厅先后订颁《浙江省战区各县战时教育设施纲要》及《浙江省教育监督战
时高初中学生补习学校办法》,规定:凡在县政府直接行使职权区域内的失学青少年,应使其
尽量入学,以增加抗日战争力量;补习学校独立设置者,以专办初中为原则,附设于公私立初
中者,准办高中班;补习学校的课程,须按部颁修正高初级中学课程办理;补习学校的校长、教
员资格,应符合浙江省中等学校校长、教员任免办法的有关规定。民国27—4年(1938—
3
1945年),全省有40余县先后创办公私立战时初中生补习学校70余所,尤以浙西、浙西南旧
金、衢、严、温、处各府所属县办得较多。但因时属战乱,仓促上马,办学条件大多与规定标准
相距甚远,近1/3学校的师资不合格。其中汤溪县私立侠谷战时补习初中与东阳县私立群济
战时补习初中,不合格教师竟占50%~60%,故学校创办不久即被当局责令停办。此类战时
初中生补习学校,后有近半数被陆续改办为当地的公私立初级中学,也有部分后被改办为县
立简易师范学校或初等职业学校,使浙西、浙南一带原来中学偏少,有些地区甚至空白的情况
有所改观。
民国27年(1938年)春,中共闽浙边区临时省委通过地下党平阳县鳌江中心小组,在平
阳县鳌江镇创办1所临时中学,设初一、初二、高一年级共4个班,计有学生150余人。学校
开设的课程注意联系抗日救亡的社会实际。但当局以未合办学条件为由而未准立案,于办学
1年后被迫中止。民国31年2月,又有中共鄞奉县委通过受共产党控制的三青团鄞西区队,
由鄞西区署拨给经费,在与敌、伪、顽交界地带的鄞西黄古林施家祠堂,创办古林补习初级中
学,设3个年级,招收学生100余人。民国31年7月,中共慈镇县(“三北”地区的慈溪县、镇
海县一带)工作委员会通过国民政府的镇海县政府办事处及龙山区署,发动龙山区的乡镇长
及地方士绅集资,在地处敌我力量缓冲地带的龙山巩院创办私立凤湖初级中学。该校兼具青
年干部训练班性质,贯彻抗战教育的方针,第一期招生74人,设3个班级,翌年春又招第二期
学生。民国32年10月,学校遭到敌伪镇北保安团的突击搜查,被迫改成流动训练班,以半军
事化组织形式继续开展教学活动,至当年12月下旬结束,多数师生随即自行参加抗日政权建
设和抗日军队。又民国33年8月,在新四军苏浙军区活动范围内的长兴县白岘村,创办了三
洲实业中学,开设中学课程,以配合时事政治教育为主,招收来自广德、宜兴、溧阳、长兴等地
的流亡青年学生100余人,设初中一、二、三年级各1个班。民国34年9月,新四军北撤,该
校停办。
民国33年(1944年),省国民政府定该年为“浙江省教育年”,省教育厅特制定《推进本省
各县教育实施方案》,提出10万人口以上的县份,均须设初级中学及师范学校各1所,全县在
学的中等学校学生应在300人至500人以上。由此,全省于8年全面抗日战争期间,又有桐
庐、富阳、昌化、长兴、镇海、象山、萧山、绍兴、三门、兰溪、磐安、汤溪、衢县、常山、江山、龙游、
浦江、遂安、乐清、平阳、永嘉、遂昌、缙云等20余县相继兴办县立初级中学或县立中学,并陆
续新办了20余所私立初级中学和私立完全中学。据民国34年上半年统计,其时全省中学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