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2 - 教育志(一)
P. 422
省各政府机关及较大型企事业单位办幼儿园均将卫生保健工作与幼儿的日常生活习惯培养
统一成一体,通过游戏、故事及实际事例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幼儿一般能自动做到饭
前洗手、饭后刷牙、早晨排便,以及每天自带手帕,检查自身的服装、手指、脸庞清洁等。对幼
儿的饮食营养和身体健康也极为重视,一般每年均为在园儿童进行一次体格检查,每季测量
一次身高,每月称一次体重,每天进行晨间检查,每日午睡后量一次体温,并通过各种户内外
体育活动,锻炼儿童的体格。园内并设有保健室、消毒房、隔离室、休养室等儿童卫生保健设
施。1952年,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后,较为正规的城镇幼儿园也均将体育、
游戏、舞蹈、户外活动列为幼儿教育的首要活动项目,并在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的日常生活、
卫生习惯。其时,全省幼儿园均不招收有传染病的幼儿。幼儿园的园舍多数采用较为宽敞的
平房,光线充足,能保证安全。除农村的简易幼儿园外,各园的桌椅高低、大小均基本适合幼
儿使用。多数县(市)卫生防疫机构能把幼儿园的预防注射、防治幼儿传染病列为工作任务,
不定期地去幼儿园进行防治工作,或为幼儿检查身体。
1956年,根据内务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省教
育、卫生行政部门加强了对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领导,各县(市)卫生防疫机构均把幼儿园
儿童的预防注射和防治幼儿传染病列为重要工作任务;教育行政部门则对幼儿园作息制度的
合理安排、儿童体格锻炼的循序渐进、幼儿安全及其监护、幼儿运动器具和用(玩)具及时检查
修理等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后,各地幼儿园均对幼儿作息制度和各项活动安排做了调
整,重点是:科学安排幼儿作息时间,保证幼儿睡眠充足;限定作业次数,规定小、中、大班不同
的作业时间;坚持幼儿晨间入园的检查工作,保证幼儿每日的户外活动时间。各幼儿园的卫
生保健工作也有较大改进,普遍做到每天一小扫,一周一大扫,以及定期给幼儿洗头、洗澡、修
指甲。部分幼儿园做到对幼儿使用的茶杯、碗筷、毛巾定期煮沸消毒,并实行流水洗脸。一些
农村幼儿园也通过自建土自来水措施,为幼儿提供方便、干净的用水。同时,各幼儿园还普遍
建立了幼儿健康档案和幼儿体格检查制度,并与卫生防疫、医疗部门配合,给幼儿注射防疫针
苗、服用预防药物,做好传染病的隔离工作。
1958—960年“大跃进”期间,全省幼儿教育大发展,但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则大有削
1
弱。多数农村和城镇街道所办幼儿园(班)的师资、设备、园舍、管理、保教业务均与规定要求
差距甚大。大批新办的幼儿园(班)既未对幼儿进行体格检查,也无必要的生活卫生制度。许
多农村幼儿园(班)的伙食也差,饭菜多样化和合理的食谱更无从谈起。“大跃进”后期,一些
较为正规的幼儿园也因其时适逢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主副食品供应趋紧,影响到幼儿的
营养摄入需求,幼儿健康水平有所下降,体重不合标准者增多,沙眼等疾病发生率也出现抬升
趋势。1961—963年,经过调整、整顿,大批条件差的幼儿园被撤并,留存幼儿园的卫生保健
1
工作重新恢复正常。
1966年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园的原有制度和活动安排大多被否定或取消。许
多幼儿园出现无晨间检查、无体格检查、无预防接种的情况,也不再关注园内环境卫生、幼儿
个人卫生和食品营养搭配。全省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水平整体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