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教育志(一)
P. 96

塾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程序,为进入官学、书院及应举打好基础。其教学程序大



                                致包括识字、读书、写字、对课、作文等环节。学童入学先教识字,教材以《百家姓》《三字经》



                                《千字文》《神童诗》《千家诗》《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鉴略》等启蒙课本为主,同时


                                选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文心雕龙》《文史通义》《通鉴辑



                                览》《史论》《九章算术》等。在此基础上,又增读《四书集注》《五经大全》《历代名臣奏议》《十三



                                经注疏》等,并学作科举文之法,以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清代学塾学生中,亦有准备当幕僚(俗


                                称师爷)的,则尚需增读《大清会典》《大清律例》《洗冤录》《赋役全书》以及《秋水轩尺牍》《雪鸿



                                轩尺牍》等典籍,并进行珠算、写字训练。



                                         学塾的教学方式,通常多为个别教学。早上先背旧课,再上新课,逐字正音,整句整篇讲


                                解文义,然后回座熟读。午前习字,从把写、描红、影格到临帖,写好后交呈塾师朱圈。下午先



                                理旧课,反复熟读,然后对课作文,要求按时完成,送交塾师批阅。每逢朔望,将半月所读之书



                                一并统理熟背,季末、年末还要统理全季、全年所读之书,以求温故而知新。


                                         自宋代始,学塾已有两类:一类是给蒙童教授识字和日用基本知识的小学或蒙学,对七八



                                岁至十五六岁的学童进行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文化知识教学,以“养正于蒙”;另一类


                                专为年龄较大、程度较高的青年学子而设立,是为研究学问或准备科举的经馆。北宋石待旦



                                在新昌县石溪义塾首创按程度分上、中、下的教学制度,让就学者随学业进步依次递升。元代



                                鄞县人程端礼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规定:8岁入学前读《性理字训》,8岁入学后先读



                                《小学书》,次读《大学》、经传正文,然后依次读《论语》正文、《孟子》正文、《中庸》正文,《孝经刊



                                误》《易正》《书》《诗》《仪礼》《礼记》《周礼》《春秋经》等,读六、七年后已到了15岁;学童自15


                                岁志学之年,即当尚志,为学以道为志,为人以圣为志。自此依朱熹《读书六法》“居敬持志、循


                                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①后约二十一二岁;再以两三年时间学作



                                文,学作科举文之法,学毕已至二十四五岁,“自此可以应举矣”。程端礼的《程氏家塾读书分



                                年日程》是一个家塾教学计划,对培养目标、学习年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



                                 曾被国子监颁行郡邑教官作为范式。明代亦奉此为准绳。清代陆陇其更“竭力表彰”,并刊刻


                                此书,广为传播,以资仿效。





                                         (五)学塾学规





                                         学塾的学规极严,师生不得交谈言笑,且盛行体罚,但少有成文。山阴刘宗周手订《家塾



                                规》,分“考德之要”与“修业之要”两部分,对学生立志、言行、孝悌、尊师、爱友、听讲、读书、考


                                课等都有严格要求。规定:“凡德不进者行重罚,视所犯大小,小则罚跪,大则罚杖,屡犯不悛



                                者逐之;凡业不进者用轻罚,视所犯大小,小则罚纸,大则罚跪,屡犯不悛者逐之。”义塾亦订有



                                规约,作为管理依据。会稽县敬敷义塾条规详尽,对教师待遇、教学考课、学生纪律、行政事


                                务、财务账目、财产保管与赔偿、员工奖惩等,均有条文规定。会稽王赞元曾据山阴、会稽两县







                                       ①  朱熹强调“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性理精义·行宫便殿奏札二》)。后来弟子归纳为


                                “朱子读书六法”。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