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7 - 《台州市志》下册
P. 377
学”作为教育哲学思想,培养许多学生,其中工部尚书曾同亨、吏部尚书张位等一批
官员,成为明代中晚期国家栋梁。王宗沐之子士崧、士琦、士昌和侄士性皆为进士;
还有台州一批亲属及弟子,都是台州学术群体成员。《明史》事功诸臣传中,王宗沐
及其子侄最具代表性,涌现出众多治世之才。王宗沐著有《宋元资治通鉴》、《江西
大志》、《敬所文集》、《十八史略》、《朱子大全私钞》等学术著作。
第三节 佛教天台宗学术思想
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537~597),河南许昌人,18岁出家,23岁师从天台
“东土三祖”慧思学禅观,30岁时到陈朝都城金陵(今南京)讲经说法,受到僧俗欢迎
与敬重,38岁时携众前往浙江天台山,潜心习禅传道。智顗口述《法华文句》、《法华
玄义》和《摩诃止观》,由弟子灌顶集录成书,被奉为“天台三大部”。
天台宗根据《法华经》中的一佛乘思想,提出“会三归一”的著名理论,认为“三
乘”教义最终都会归于佛乘。其理论意义在于一方面把天台宗的教义说成是至上的
一乘,另一方面又为调和圆融其他学说打开方便之门。天台宗正是在“会三归一”的
名义下,把佛教的不同教义与传统文化的不同思想“会归”到天台宗的教义之中。
天台宗提出止观并重、定慧双修作为最高修行原则。明确地把止与观、定与慧
比作“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天台宗确立止观双修宗风,
融合北方重禅修而南方重义理的不同学风,使中国佛教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
基础。
天台宗通过“五八时教”的判教理论,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突出天台宗的地
位。批评南北朝时所谓“南三北七”的十种判教学说,认为只有自己“五时八教”判
释才是合理。第一时,佛教《华严经》义;第二时,佛在鹿苑为五比丘讲小乘《阿含
经》;第三时,佛讲一般大乘方等经如《维摩》、《楞伽》等;第四时,佛讲《般若》破除法
我执;第五时为最高,讲《法华》、《涅槃》。又根据佛的传教形式和佛的教法内容不
同,提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教化方式分顿、渐、秘密、不定等“化仪四教”;
教化内容分藏、通、别、圆“化法四教”,分别指《阿含》、《般若》、《大乘经》、《法华
经》。通过“五时八教”,既把本宗所奉的法华教义奉为最高,又融通大小乘经典和
各种教义,为统一中国佛教奠定基础。
天台宗的中心理论是性具实相说。所谓性具实相,是千差万别的诸法万象当
体就是实相,都显示法性真如本相,即“三谛圆融”说和“一念三千”说。“三谛圆融”
文 化 · 14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