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9 - 《台州市志》下册
P. 379
第四节 天台山道教学术思想
唐中叶,道教学者司马承祯(647~735),河南温县人,居天台山玉霄峰桐柏观
约30年,深得佛教天台宗的修炼方法。在精通道教上清派茅山宗气功炼养的基础
上,广泛采纳道教名家学说,融合天台宗止观修习法,引佛入道,创立三戒、五渐、七
阶炼养理论。三戒指简缘、无欲、静心,五渐指斋戒、安处、存思、坐忘、神解,七阶指
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这些佛道双修理论,在其所著《坐忘论》、
《天隐子》与《服气精义论》作精辟阐述。
《天隐子》一卷八篇,宋元学者誉为“八篇奇书”:神仙、易简、渐门、斋戒、安处、
存想、坐忘、神解。天隐二字,意为“不求名而隐,故曰天隐。”借天外高人天隐子之
口,论述修身养性,超凡成仙的道理。劝戒人们清静、无为、宽容、矢志,深入浅出地
解说道教宗旨。按“八篇”所述,循序前进,达到最高境界。《天隐子》用通俗浅近理
论来解释复杂纷纭、奥秘异常的道教学说,不提服食烧炼,不言鬼神方术,没有驱妖
降怪之术,没有符箓祈禳之法,颇得唐代以后道教内外学者的推崇。
隋唐五代以后,道教学者钟离汉、吕洞宾创立留传内丹丹法,使道教炼养方
法从外丹转入内法,是道教教义的革新。台州张伯端在四川任陆诜谋士时,师从
吕洞宾传人刘海蟾,刘授以金液还丹之诀。张伯端名用成,字平叔,道号紫阳。
学成内丹术,返回台州,在天台崇道观(桐柏宫)传道授徒,创立道教南宗。张伯
端的内丹学说理论见《悟真篇》、《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与《金丹四百字》等。
《悟真篇》与《周易参同契》并称为“丹经王”,是道教炼养内丹的主要经典。此
书运用诗、词、曲体裁,有诗词93首,附诗曲、杂言32首。《悟真篇》的主要学说:
三教合一。《悟真篇序》说:“及乎篇集既成之后,又觉其中惟谈养命固形之术,
而于本源真觉之性有所未完,遂习佛书及《传灯录》”,“老释以性命学开放便门,教
人修积以逃其生;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老氏以炼养为真,若
得其枢要,则立跻圣位”,“教需三分,道乃归一,奈何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门,互相
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迷没邪歧,不能混一而同归矣。”这些论述,都鲜明地表示释、
孺、道三教合一的思想。
内丹修仙。《悟真篇》诗云:“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只候功成朝
北阙,九霞光里驾翔鸾”,“不识真铅正祖宗,万般作用枉施功”,“万卷仙经语总同,
金丹只此是根宗”,“更侥吐纳并存想,总与金丹事不同”。这些律诗,都强调内丹炼
文 化 · 14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