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6 - 庆元县志(1991-2010年)
P. 316
庆元县志(1991—2010 年)
第一章 香菇生产
香菇栽培技术从野生菌到人工栽培,经历三次大的演变过程,生产流程、栽培方式相应有不同的变化。
这三次演变过程分别为剁花栽培法、段木接种栽培法、代料接种栽培法。1991—2010 年,庆元香菇主要
栽培方法为代料香菇栽培方法和高棚层架栽培花厚菇方法。
第一节 香菇生产概况
1988 年,吴克甸等选育成功中低温型迟熟代料香菇新菌株 241—4,改夏秋高温期接种为冬春低温
期接种,摸索总结出刺孔通气、袋内转色、室外越夏、偏干出菇管理、保湿催蕾等一整套春栽香菇技术。
改变当时的夏季接种成活率低、短菌龄品种菇形不好、口感差、效益不显著的生产模式,使接种成品率
和香菇质量大大提高,庆元香菇栽培发展进入黄金时期。1990 年开始推广应用,至 1992 年,庆元县栽培
量达 5500 万袋,干菇销售量达 409.6 万千克,其中出口 140.9 万千克,超过长期垄断香菇产业的日本。
1995 年,基于代料花菇形成机理研究的突破,花菇品种庆元 9015、939 的选育成功,优质品种 L135
引进等,形成高棚层架栽培花厚菇技术。大幅度提高花厚菇栽培比例,节省土地资源,增加单位面积土
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1996 年,代料香菇栽培量达 1.41 亿段,干菇销售量 654.77 万千克,1997 年,代
料香菇栽培量达到 1.67 亿袋。其中,干菇出口量 394.31 万千克,鲜菇出口量 72.32 万千克。1993—2000 年,
庆元连续 8 年香菇生产规模超亿袋,干品产量在 500 万千克以上。全县 50%以上人口从事香菇生产及相
关行业,农民 50%以上的收入来自香菇产业,香菇生产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超过 50%。由于庆元在
香菇产业中的历史与现有规模,1995 年庆元被确认为“世界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全国最大的香菇产地和
集散地”,次年被确认为“中国香菇之乡”。
发展代料香菇栽培见效快,农民增收容易,许多地方政府将其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引进,
庆元高棚层架花厚菇模式及技术迅速在全国各地引入并推广应用。因北方气候干燥更易形成花菇,以河
南西峡、湖北随州等为代表的北方产区更是快速发展,香菇栽培进入“南菇北移”的时代。1997 年,庆
元香菇国内生产量又达到一个顶峰,恰逢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香菇出口量骤减,香菇价格一落千丈,鲜
菇低至 0.67 元 / 千克,菇贱伤农,香菇生产量大幅度下降。2001 年,全县香菇生产量只有 7000 万袋,
仅高峰时 16500 万袋的 42%。产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市场运作的无序及菌林矛盾等问题凸现,香菇产业进
入低迷时期。
2003 年以来,庆元县就庆元香菇面临的形势、下阶段如何发展,开展大讨论,通过激烈和有序的讨论,
县内各界有识之士达成共识,认为人们对食用菌价值认识的深化、真菌多糖广泛的应用前景等,都将为
香菇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香菇生产并非阔叶林剧减的主要因素,香菇与森林是可以和谐相处的;更为重
要的是,香菇是庆元县的支柱产业,依然是庆元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2004 年,县委、县政府
作出全面提升香菇产业的决策,并出台《提升庆元香菇产业,确保全国领先地位》的实施意见。在颁布
实施“原产地域产品——庆元香菇”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
2010 年,庆元香菇种植规模达 9349.46 万袋,全县 20 个乡镇均有种植。其中,种植规模超过 500 万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