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自然灾异志
P. 108
化十四年(1478年)八月,吴、越间淫雨不止,各处出蛟。将出时,山中先有火烧地,草木披靡
分两边,中有一径以出,至入水,如驴形,不见足,浮游江中而去”。①计成化十四年以来,全省
记载明代蛟患10次,清代47次,以临安、诸暨两县所见蛟患最多。清乾隆元年(1736年),浙
江总督以徽州山内出蛟,累及金华、衢州、严州、处州诸府,申奏清廷;乾隆十一年及乾隆五十
一年,亦有大臣以浙江等蛟患,请朝廷颁布伐蛟之令。蛟在民国时期尚见零散记载,民国13
年(1924年)6月26日梅汛暴雨,建德“大雨倾盆,蛟洪暴发,水溢入城,深七八尺……南门外
公立公众运动场全被冲去,东南角民房及沿溪一带田地亦多遭冲没”。②自后此说无闻。
蜃泛指大蛤蜊,传说海市蜃楼即蜃气变幻所致。以现代动物学考证,古籍中的蜃,分别指
双壳纲蚌科、廉蛤科、蛤蜊科等贝类。但古代记载的蜃灾甚于蛟患,除引发山区暴洪外,更多
地会导致山体崩塌、滑坡、地表冲刷及严重水土流失等现象。首例山地蜃灾见于明正德十五
年(1520年),同年“六月,大水,江山宝陀岩、开化三清山同日蜃出,楼皆漂荡”。③明代共记载
蜃灾10次,清代11次;典型蜃灾如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缙云县“六月二十八日大水,平地
如潮,群山蜃迹多至不能数,漂荡田禾庐舍。二十六都下鲁庄外有石矗立,大近百围,高约十
丈,名饭甑岩,下有祈雨殿。山既裂,岩与殿移低凹处立,原位陷穴广数亩。殿前亩千余,皆并
叠。陵谷变迁,殆亦古所希闻”。④但自光绪十九年(1893年)后,全省再未有蜃灾记载。
近代以来,蛟洪蜃灾传闻消失无闻,原因为科学认知逐渐普及,传说无复神秘。随着现代
气象水文事业的发展,掌握了溪河洪水的发生规律,对小流域山洪特征及灾害防治亦有进一
步认识。
( 二)小流域洪灾
1.小流域洪灾特征
()点多面广。省内山丘区小流域众多,控制面积在20平方千米~200平方千米的小流
1
域2000多个,历代陆续实施整治,其中,多数小流域尚需继续治理。防洪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一遇暴雨,极易发生山洪灾害。比如,2005年9月3日,临安市昌化镇发生局地性、短历时特
大暴雨,引发562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倒塌房屋452间,损坏1870间,3800多户居民
家中进水;100多家企业被淹,倒塌厂房98间,死亡12人,伤67人,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突发性强。省内多山,地貌复杂,山区洪水突发性强。梅季暴雨和台风暴雨过程存在
2
明显的地形性增幅现象,暴雨中心多出现在山区;兼之夏秋季山区盛行强对流天气,常出现局
地性暴雨和短历时强降水,这些降水的落区随机性大,预警预测具较大不确定性,因此,山洪
灾害多呈突发性。尤其是在植被稀疏、岩土裸露和地质疏松的小流域地区,一遇暴雨即山洪
直泻,并引发严重水土流失或泥石流,往往灾发突然且历时极短。
()灾情严重。山洪破坏力大,对局部地区常造成极大危害。比如,1999年9月4日受东
3
① 〔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〇九《祥异下》。
② 民国《寿昌县志》卷六《祥异》。
③ 〔明〕嘉靖《衢州府志》卷十五《灾祥》。
④ 〔清〕光绪《缙云县志》卷十五《灾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