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自然灾异志
P. 109
风波扰动影响,永嘉县小流域山洪暴发,导致两座小型水库垮坝,直接经济损失7.35亿元;
2004年8月13日,第14号“云娜”台风引发乐清市龙西乡上山村特大泥石流山洪灾害;2005
年9月3日晚,临安市遭遇罕见短历时特大暴雨,02省道接官岭地段发生泥石流,直接经济损
失3亿元等。2000— 2010年,全省发生较严重山洪灾害31次,年均近3次,直接经济损失
410亿元。
()救援不易。由于突发性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山区,
4
且经常出现在夜间,灾害发生时,往往进山公路、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同时被毁,尤其
是远离县城的山区,路险难达,实施救援不易,人员疏散和应急转移难度较大。
2.小流域山洪危害
小流域山洪由局地性暴雨直接引发,亦包括山区堰塞湖溃决造成的二次灾害,范围小而
灾害烈度大。在历史灾异记载中,见有山区突涌暴水数丈等现象,除古籍记述的一些不确定
因素外,皆与古堰塞湖溃决有关。比如,唐元和十一年(816年)五月,衢州突发山洪,水涌高3
丈余,冲坏城墙,损田千余顷,溺死民众;宋绍兴五年(1135年)八月,临安县天目山突发洪水,
水高2丈余,沿溪冲毁堤岸百余处,漂没民舍1500余家,禾稼荡然无存,民多溺水死等。
古代浙江典型小流域洪灾有: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八月,安吉县枣园村发生暴洪,溺死
千余人;宋嘉定四年(1211年)七月,慈溪县金州乡洪水骤发,淹死民众266家。明嘉靖十一年
(532年)七月,青田大雨,溪水暴溢10多丈,漂流数百家;嘉靖四十二年,青田县十一、十二都地
1
方大雨,传言蜃出,山裂水涌,冲坏田地32顷40多亩,溺死323人,漂没房屋752所;万历二年
(574年)九月,金华北山从山巅涌水裂土,各冲流成坑者数十处,西北田堰荡坏殆尽,时以为蜃
1
出;万历三十五年闰六月,诸暨大雨如注,传言九蛟齐从山出,洪水横溢,漂溺男女老幼及房屋杂
物直泻钱塘江。万历三十七年八月,青田县山洪暴溢20多丈,城内街衢行舟,民居漂荡殆尽;云
和县亦山洪溢高数丈,陷县前巷街2里许,坏民屋500多间。清顺治元年(1644年),天目山洪水
泛涨,传蛟蜃并出,损坏安吉县房屋数百家;顺治十年,东阳县从东白山至六十六都,大小坑源皆
出蜃泛洪,凡桥梁道路尽遭冲毁,田地沙淤不可胜计。康熙六年(1667年)八月,东阳县五十一都
等处洪水高丈余,鸡犬皆没;康熙三十三年春,太平县长山蛟洪暴涨,平地水高丈余。浙江自乾
隆朝以来,山区开垦过度,水土流失严重,小流域山洪灾害愈加频繁,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七月,诸暨雷电交作,南乡溪山及东乡坞山突发蛟洪,山脚之田水冲沙压,被淹湖田千余顷。时
清廷豁免浙江农田水灾缘由亦始多见水冲沙压、沙淤石积等项,以道光朝大为密集,记载山洪及
蛟蜃事件30多例。道光三十年(1850年)八月,杭州、绍兴、宁波三府属县多处陡出山洪,天竺山
中蛟洪直泻,山谷摧陷,大树尽拔;诸暨上镬铺山忽崩擘半峰,申坞山两崖仅存其一,水退,濒湖
居民数百家多流徙远方。光绪年间(1875—1908年)的小流域山洪更加频繁,记载山洪50多例,
动辄溪谷水位暴涨,沙石和漂流物与洪流俱下,沿溪河岸往往于转瞬间荡涤殆尽。也有近代采
矿业导致的小流域洪灾,如光绪二年新昌县“五月二十二日城中大水。自山开沙,崩沙积溪,高
兼之,蛟水助虐,从青阳门冲入潘家桥至北镇庙一带,一片汪洋,冲坏围墙民居无算”①;山洪肆
① 民国《新昌县志》卷十八《灾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