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2 - 自然灾异志
P. 112
州、建德等9个郡灾田14000余顷。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二月,朝廷发钞40万锭,赈江浙
等处水灾饥民40万户,开山场河泊之禁,任百姓樵采;并发义仓米赈绍兴等路水灾饥民。至
正元年(1341年)四月,复以两浙水灾,免除岁办余盐3万引。元末浙北仍多水灾,湖州从至
正三年至二十年的18年间,出现11个大水年。
(三)明代
明代时期共记载浙江大小水灾180次(年),包括重大洪涝灾害27次。明前期水患多局
部灾害,自洪武至正统年间(1368—1449年),大水重灾有4年。洪武九年(1376年),太湖流
域水荒,杭嘉湖灾情严重,都城南京亦因之百物腾贵,米价暴涨;赈嘉兴、湖州等四府45997户
灾民钞各1锭,131255户灾民米各1石。永乐(1403—1424年)初年,以太湖流域河道湮塞,
遣户部尚书夏原吉往浙西诸郡治水;永乐三年,杭嘉湖大水,仁和等县洪水漂庐舍1182间,溺
死441人,灾后大饥,民多流徙,朝廷遣官赈抚。永乐十四年五月、七月两次大水,灾区包括湖
州、金华、衢州、丽水、台州等,漂民居田庐,溺死人畜甚众;金华七月洪水坏城,水深过前次大
水8尺。正统九年(1444年)夏秋,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台州、温州多水患,江湖泛溢,堤防
冲决;台州永盈仓被水淹没,腐坏米麦146900余石。
景泰年间(1450—1457年),气候陡变,景泰四年冬大雪,至次年二月,连续雨雪40天,遭
遇前所未有之酷寒;入夏又遭大水,浙北漂没田庐,饿殍充塞道途,民至相食。自后水患逐渐
加剧,在成化(1465—1487年)23年间,记载水灾14年;其中,成化六年正月,大水伤麦,五月
大水伤稻,民大饥;成化八年,水大溢,嘉兴堤防尽溃,溺死民众无数;成化九年夏,嘉兴、湖州、
绍兴、衢州、丽水、台州六地遭水灾,江山陆地行舟;成化十二年八月,浙东风潮大水,金华城外
则水高五六尺;成化二十三年,钱塘江流域水尤大,兰溪县城民居被洪水冲去十之八九,桐庐
县城水淹,即居处高阜之民亦不免水患。弘治四年至五年(1491—1492年),浙北连被水害,
民不聊生。此后时有水患,正德七年(1512年),沿海水灾异常,淹死盐民无数;正德十三年至
十四年又连续大水灾,以浙北和浙东南沿海为甚,湖州合郡灾伤,洪水突出平地丈余,漂溺房
屋人畜不计其数。嘉靖元年(1522年),杭嘉湖春夏大水,自芒种至夏至,田成巨浸;嘉靖八年
夏秋洪水尤大,金华、衢州、处州、台州四府属县大水入城,漂溺甚众;嘉靖十三年,新昌县大水
溃东堤,民多溺死;嘉靖十六年,水灾遍及湖广江浙,嘉兴水患伤稼,民多饿死。嘉靖十八年六
月六日,金华8个县大洪水,传言山区蛟蜃为患,兰溪城中水高丈余,六畜溺死不可胜计,田禾
悉陷沙泥;十月,衢州、严州犹发大水,房屋杂器并死难者漂流钱塘江。嘉靖二十八年,太湖水
溢,嘉兴、湖州二府田禾多伤;嘉靖三十三年九月,永嘉山洪陡出,沿溪淹没民居,荡去田地数
千亩。隆庆三年(1569年),以水灾改折杭、嘉、湖三府漕粮,免临海等25个县存留钱粮。
万历十五年(1587年)为浙北洪涝灾害典型年份,天目山洪水山崩,沿溪损坏民庐无数;
从四月中旬起,湖州水淹逾月。万历十六年春至五月中旬,淫雨淋漓,远近一壑;随之夏秋三
月无雨,五谷枯槁;米贵至石银一两七钱,饿死疫死者不下数十万,弃尸满道,河水皆腥。次年
夏秋又旱,赤地千里,野无青草。以上连年大灾,为明代后期杭嘉湖地区农村经济的重大挫
折。此后每隔10年左右,即遭遇一次大水灾。万历二十六年大水,严州申报洪水高出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