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1 - 自然灾异志
P. 111
(二)宋元时期
1.北宋
北宋发生重大水灾7次。嘉祐六年(1061年)和熙宁四年(1071年),朝廷皆蠲赈两浙水
灾。元祐五年(1090年),浙西水灾,次年雨水尤多,太湖流域两年积涝,致江河泛滥成灾,民
多溺死,朝廷诏赐米百万石、钱20万缗赈之。崇宁五年(1106年),免两浙水灾州郡夏税,湖
州、秀州(嘉兴)尤多连年水患。政和五年(1115年),太湖流域大洪涝,杭州兼有海溢,至次年
水荒益加严重,米价踊贵,饿殍遍野;朝廷赈济湖州、秀州等25个县的灾民43万人,并给杭州
钱塘、仁和、盐官、余杭、富阳5个县水灾贫困人口夏粮。北宋末年,浙北多梅汛洪涝,以重和
元年(1118年)、宣和六年(1124年)为大灾年,田荒屋圮,至秋仍难耕种,民多流移他境。
2.南宋
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记载浙江水灾41次(年),其中,出现人口重大死伤事件12起
(不包括沿海风暴潮灾害),因灾死亡人数从百人至万余人不等。绍兴十四年(1144年)五月,
梅汛期暴雨异常,自太湖流域至福建同日大水,吴门以东悉为巨浸;严州、婺州、衢州、处州四
地洪水暴至,计溺死民众万余人。绍兴二十四年大水,杭嘉湖平原低下之田多为积水浸灌。
时浙北频年苦于水患,以该时期人地矛盾渐形突出,除开垦山地外,湖荡湿地更被大量围垦,
故洪涝灾损均较前严重。12世纪80年代至13世纪10年代,亦为洪涝灾害相对集中时段。
重灾之年如淳熙八年(1181年)先旱后涝,四五月淫潦久雨,麦稻皆腐,损坏堤防无数;严州洪
水漂浸民居19540余家、军营680余处,绍兴府5个县漂浸民居8.3万家;淳熙十二年,湖州、
台州、婺州、严州等皆以水灾告急,安吉县暴发洪水,一次溺死1000多人。自后山洪肆虐,常
达骇人程度。开禧二年(1206年)东阳县大水,山地1730多处竟然同夕崩洪,漂村落540多
所,沙淤石积田地2万多亩,溺死甚众。嘉定六年(1213年),两浙诸州大水,山区洪水尤猛,
淳安县暴洪陷清泉寺,山中巨树悉被冲去,漂没5个乡田庐180里,溺死无算;嘉定九年夏,浙
闽两省大水灾,重灾区民间家产荡析十室而九,以余杭、诸暨、萧山、桐庐、淳安、西安、龙游、金
华、兰溪、缙云、黄岩11个州县被害尤惨;嘉定十一年六月,武康等县大水,洪水漂去庐舍田
稼,死亡人畜亦多。南宋末年水患以景定二至三年(1261—1262年)尤异,景定二年大水,湖
州、秀州水荒,积水至农历十月犹然不退;次年早春又复淫雨,二月天目山暴发洪水,临安、安
吉、嘉兴等地引发水灾,淹死不少民众。
3.元代
元代记载浙江水灾37次(年),其中重大洪涝灾害8次。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
浙西大水,杭州、苏州二路坏田17200顷,民大饥,时以浙东粮米赈济:至元二十五年,浙北连
年大水,杭州、湖州、秀州饥馑,贫民至鬻卖妻女易食;至元二十七年,浙北梅汛异常,连雨40
日,湖州低田淹没无遗;梅雨锋上生成的强烈气旋大风,驱湖水如潮涌,沿湖田庐顷刻被荡洗
一空,时称“湖翻”;并造成长江、太湖、钱塘江船只翻沉,致数千人同日沉船溺亡;至元三十年,
又遭遇连年水患,濒太湖粮田皆不可耕种,围塍之外河水高于田内数尺,民困尤甚。自此至泰
定年间(1324—1327年),全省时有水患民饥。天历元年(1328年)八月大水,杭州、嘉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