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9 - 自然灾异志
P. 169

15℃~20℃。景泰元年正月,浙北大雪二旬,积深丈余,鸟雀几尽,民多冻饿而死。由这次特



                                  大暴雪揭开的“小冰期”帷幕,除积雪量骇人听闻,内一寻乎异常的现象即降雪中“间有黑花”,



                                  这些黑色物质应该是由高空输送而来,但物质来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皆为谜团。时隔3年,


                                  继之在景泰四年遭遇当时前所未有的冷冬,苏北淮河入海处冻结海冰40余里,太湖及杭嘉湖



                                  内河皆封冻,自十一月起降雪,至次年正月、二月大雪40天,浙北和浙西的最大积雪深度达到


                                  6尺~7尺,民间压毁房屋无数,天目山区冻死不少人口。而重灾区江苏南部冻毙人民、牲畜



                                 逾万,仅常熟县就冻死民众1800余人。随着海水温度进一步降低,东海越冬大黄鱼也遭到极


                                  大杀伤,据嘉靖《象山县志》记载,景泰五年“正月大雪,石首鱼遍海浮起,沿涂民取之,甚



                                  利”。①因低温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突变的情况,在浙江省灾异史中唯此一例。在此后半个世



                                  纪内,出现极端冷冬4次,冬季寒威减弱。但到正德三年至十四年间(1508—1519年),这12


                                  年记载极端冷冬9次,成为全省“小冰期”寒冷事件最密集时段。此后直至明末,120余年记



                                  载极端冷冬13次,亦呈阶段性变化,阶段冷冬之间的最长间隔分别达36年、25年,主要出现



                                  在嘉靖年间(1522—1566年)和万历后期。其中,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冬雪连春,杭州西湖


                                  “梅花为寒气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物候奇观。②



                                           清代浙江寒冷气候盛行于17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即主要出现在清初和清后期两个时


                                  段,极端冷冬在17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记载各达13次、15次。清初冬季酷寒自顺治十一年



                                  (654年)始,浙北大雪10余天,冰冻至次年正月不解,太湖冰厚2尺,杭州湾北侧凝结海冰,
                                    1


                                  江河封冻南界至宁波,阻碍航运达1个月。此次严寒大冻,衢州柑橘大多冻死,亦将向来盛产


                                  的江西橘柚损折殆尽。顺治十二年冬季,华东地区酷寒更为严重,上海黄浦江结冰;浙西大



                                  雪,积冻至次年二月不解,树木尽枯;寒流南侵,福州于次年正月十五日(1656年2月9日)大


                                  雪,平地雪厚5尺,山区积深丈余,河流冰冻,冰厚可载人行。嗣后,康熙五年至三十年



                                  (666—1691年)遭遇新一波寒冬气候,浙江极端冷冬频繁出现,平均2年~3年一次,剧寒最
                                    1


                                 甚冬季如康熙五年、九年、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二年、二十九年等,浙北平原河流皆严重封冻。


                                  18世纪以及19世纪初气候相对温暖,计康熙四十年至嘉庆二十五年间(1701—1820年)极端



                                  冷冬平均11年1次,该段回暖期也是浙江清代经济最繁荣时期。但暖期中暴发的剧寒天气



                                  亦有堪称冷冬之极,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浙北寒冬,时称60年未遇;嘉庆元年(1796


                                  年)正月,浙南严寒,温州沿海“塘河冻”,为全省河流结冰南界达温州一线的首例记载。自道



                                  光元年(1821年)至清末的90年间,气候又趋向变冷,极端冷冬在道光十二年至二十八年


                                  (832—1848年)尤其密集,平均2年~3年出现1次。寒冷气候也是导致当时全省农业经济
                                    1


                                  逐步滑坡的原因之一。光绪十八年(1892年)冬季为全省“小冰期”最寒冷冬季之一,浙北河


                                 水冰坚数尺,浙中南地区奇寒;临海县灵江结冰,自溪涧至江河层冰合冻;瑞安“连日大雪,河



                                  冰凝结,冻至彻底。凡沿河岸边大榕树枝叶多被霜雪冻煞枯燥……并有百余年榕树全行冻死










                                         ① 〔明〕嘉靖《象山县志》卷十三《灾祥》。


                                         ②  〔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十《解脱集三·游记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23

                                  页。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