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9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029

第二章    革命老区      ·961·








                                              第二章    革命老区





                                       第一节    老区县、乡(镇)、村



                   武义县是革命老根据地县,建立中共组织时间较早,革命斗争年代作出过重大贡献。民国15年
               夏(1926年8月)成立中共武义县支部,民国16年初夏(1927年6月)中共武义临时县委诞生;民国
               16年秋(1927年10月)中共宣平县委建立。民国17年秋(1928年10月),永(康)武(义)曾联合
               进行声势浩大的秋收暴动。民国19年(1930),武义、宣平组建红军队伍5000多人,两县还分别建

               立了60平方千米和50平方千米的根据地。民国24年至26年(1935~1937),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
               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的领导下,由浙南进入宣平、武义,发动群众,开辟了宣(平)、遂(昌)、
               汤(溪)游击根据地,并在登云乡子坑村成立中共宣遂汤工委,开展革命武装斗争。民国26年至34
               年(1937~1945),游击队开展反掠夺武装斗争,保卫了宣、遂、汤革命根据地。民国35年至38年

               (1946~1949),中共浙东临工委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浙东游击纵队第六支队九大队和中共处
               属特委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第三支队二大队,互相配合战斗,有力地打击国民党
               反动势力,曾建立金(华)武(义)永(康)义(乌)县级办事处和永(康)武(义)丽(水)缙
               (云)县级办事处;民国38年(1949年3月),中共地下党组织策动松阳、丽水两县国民党官兵起

               义,曾在武义县新宅乡塘头村成立中共处北县委和处北县人民民主政府。1949年5月9日,在中共领
               导的游击队的配合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4师和第11军32师分别解放了武义县和原宣平县,建
               立了人民政权。
                   根据民政部民发〔1979〕30号、财政部〔1979〕85号通知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政办发

               〔1986〕691号文件精神,省、市公布了命名革命老根据地县、乡(镇)、村的条件与标准。对照标
               准,武义县(含原宣平)县境内大部分地区都符合革命老根据地的条件。1988年5月13日,浙江省人
               民政府浙政发〔1988〕72号文件通知,批准武义县为革命老根据地县。
                   批准革命老根据地镇、乡的批文,1985年至1986年由金华市人民政府下发,1987年起,文件由金

               华市民政局下发。茭道、白溪、邵宅、履坦、寺前、桃溪滩、桐琴、项店、明山、宣武、陶宅、俞
               源、坦洪、云华、泽村、桃溪、登云、柳城、西联、大溪口等20个乡(镇)被批准为革命老根据地乡
               (镇),占全县34个乡(镇)总数的58.82%。县内各乡(镇)的革命老根据地村,则分别由市、县人
               民政府审批,至1989年止,全县已有267个村、4个自然村、5个居委会被命名为革命老根据地村(居委

               会),占全县553个村、7个居委会总数的49.28%。


                                           第二节    老区的扶持与建设



                   武义县内的革命老根据地村(简称老区村),有70%以上分布在贫困山区。越是贫困的地区,革
               命老根据地村所占的比例越高。据1985年统计,全县农村人均年收入300元以下的村88个,其中老区村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