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0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070
·1002·第三十编 扶贫与脱贫
柱源村还有10千米的山路。该村从1990年11月至1999年又花去10年时间,用掉炸药11吨,雷管268万
只,全村投义务工3万多工,打石方16万多方,终于完成了10千米机耕路路基。但是到了2002年8月15
日,一场泥石流地质灾害,致使石柱源村死亡2人,山坑边的水碓坑村受害更严重,死亡4人,两村伤
15人,受灾户108户;紧急转移安置277人,其中无家可归234人,倒塌房屋495间,损坏房屋25间,农
作物受灾27公顷,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93万元。县委、县政府研究后,在采取应急救灾措施的同时,
批准石柱源、水碓坑2个村于2002年迁居到王宅镇王宅村,两村合并迁移后改名为新兴村。至2005年年
底,实际迁移91户263人,安置房屋75幢,已迁移下山的人口人均年纯收入2800元。
例八是董源坑村——位于武义的中东部,东南紧连缙云、东北临接永康,是武义、缙云、永康
三县市的交界处。村庄坐落在一座名叫千丈岩的大山深处。村民进出山要跨越永康、缙云、武义三县
市。董源坑村辖寺前畈、龙潭下、龙潭背、石猪栏4个自然村,全村有山地面积200公顷折合3000亩,
耕地8公顷多折合124亩,其中一半在山外,离村30多里路。2003年,武义县政府批准董源坑村迁居到
桐琴镇东皋村凤凰山工业园区边沿。仅用了2年多时间建成董源坑下山脱贫新村,成为凤凰山工业园区
最好最新最整齐的一条街。全村所有房屋一层全部用作店面屋,住房安排在二、三、四层;基础设施
齐全,通水、通电、排水、排污、有线电视、程控电话、调频广播、垃圾清运等应有尽有,且路面硬
化、路灯亮化。至2005年,该村有私营企业10多家。
武义县的下山脱贫,分整村搬迁和零星下山两大类,整村搬迁又分建制村搬迁和自然村搬迁两个
类别。整个建制村的搬迁,从户数来说仅占下山脱贫户数的25%,以人口数来说仅占下山脱贫人口数
的23.8%,然而由于统计方面的原因,能较好地体现出下山前后的变化。为了更具体地反映出这一变
化,特制作如下表格一份。
表30-3 武义县整村下山脱贫安置及成效简表
村名与编号 原 址 安置地新址 搬迁前简况 搬迁后简况
王宅镇海拔917米的大 该镇44省道边的下 1992年全村46户176 1993年搬迁下山,至2005年,
紫溪村 法尖边的大山深处, 渠口村边,土地系 人,人均年纯收入 全村54户175人,人均年纯收入
编号:1
本身为1个自然村 该村在山下的土地 270元 4000多元
1993年县里开始下山脱贫试点
俞源乡海拔500米的烟 该乡老尖坑脚,土 1992年全村53户140
尖坑村 铺山的深山坳里,本 地系该村在山下的 人,人均年纯收入 时,因有强烈的下山要求而纳
编号:2 入搬迁。至2005年,全村54户
身为1个自然村 土地 270元
146人,人均年纯收入2800多元
1994年以前因修建
三笋坑村,下山后 西联乡海拔947米的仰 桃溪镇章岸,土地 宣平溪水库需要而 1994年以后纳入下山脱贫继续
改名宣新村 天背山的深山坳里, 由章岸等9个村联合 搬迁。全村61户200 搬迁。至2005年全村61户217
编号:3 本身为1个自然村 提供 人,人均年纯收入 人,人均年纯收入2080多元
260元
1994年以前因修建
柳城畲族镇全塘
西联乡牛头山(主峰 宣平溪水库需要而
弄坑村,下山后改 1560.2米,下同)的深 口,土地由全塘 搬迁。全村65户227 1994年以后纳入下山脱贫继续
名弄畈村 山坳里,本身为1个自 口、后塘畈、青 人,人均年纯收入 搬迁。至2005年全村70户230
编号:4 坑、乌溪和畜牧场 人,人均年纯收入3000多元
然村 260元
等5个村提供
王宅镇的前新屋 1994年以前因修建
西联乡牛头山的深山
四百田村,下山后 坳中,辖四百田、老 边,土地由仁村提 宣平溪水库需要而 1994年以后纳入下山脱贫继续
改名金龙村 鼠岩2个自然村 供(老鼠岩自然村 搬迁。全村68户278 搬迁。至2005年全村124户282
编号:5 于2002年下山并入 人,人均年纯收入 人,人均年纯收入3800多元
新兴村) 2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