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68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068

·1000·第三十编    扶贫与脱贫


              脱贫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概括起来可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生存环境,从“糠箩”跳到了“米缸”。高山深山农民搬迁下山后,“七大难”问题得
              到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下山脱贫给贫困山区农民彻底改变了命运。全县第一个搬迁
              下山的王宅镇紫溪村,原先村民们每天背毛竹沿着唯一的羊肠小道下山,卖掉毛竹后又饿着肚皮挑

              着粮食上山,几乎成了紫溪人当年生活的全部内容。搬迁下山以后,紫溪人脱贫了。村中铺设了水
              泥路,建起了砖瓦房,还办起了茶场。村民说:如今是“公路通到家门口,电话摆到桌上头,电视
              打开有看头”。
                  (二)人的素质,实现了从“山民”到“市民”的跨越。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收入

              门路单一,且极其低微。搬迁下山后,观念变了,信息灵了,离城镇、工厂近了,经济发展环境得到
              了优化,致富门路不断拓宽。坦洪乡软朝村下山后更名为金桥村,重点发展大棚蔬菜,农民人均年纯
              收入从下山前的370元提高到2005年的7000元。又如大岭头村下山后更名为金阳村,张大山村下山以
              后更名为要巨二村。这两个村90%以上的劳动力在附近工厂务工,人均年纯收入分别达到4000多元和

              3680元。到2005年年底为止,类似于以上搬迁下山后改了新村名的村,全县共计有20多个。
                  (三)迁入地的乡镇村,因增加下山脱贫人口而得到快速发展。如西联乡马口村,1994年接纳下
              山脱贫村之前人口仅有830人,通过接纳下山脱贫农民,到了2005年人口增至3616人,马口村的面积已
              是下山脱贫前的4.5倍,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已成为武义县南部山区一个新兴的小集镇。

                  (四)生态环境,因为从源头上杜绝了林木的乱砍滥伐,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下山群众通过
              退耕、退宅还林,回老村发展经济林,反过来又促进了生态建设。至2005年年底止,下山脱贫村已实
              施退耕还林2000公顷,47个村中,按下山前的328个自然村计算,其中有190个自然村已经完成了宅基
              地复垦约92公顷,发展经济林27万公顷,封山育林975万公顷。

                  武义县下山脱贫的成效,从各村下山后的变化中,可以看得更清楚、具体。下面,先记述部分高
              山深山村下山前后变化的实例:
                  例一为俞源乡九龙村。下山前因为穷,全村有40多位大龄青年娶不到媳妇,而且,此前已连续6年
              全村没出生过一个婴儿。1996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下山脱贫,家家建起了新房,另有办公楼坐落在村

              中央。全村道路硬化,路灯亮化,饮水洁化,污水净化,房前屋后绿化,垃圾无害化,村庄花园化。
              自1996年~2005年,全村有28位男青年娶妻结婚(其中1998年农历12月,村里还为6对新人举办集体婚
              礼)。村民们下山后历年所写的春联,常看到如下的内容:千好万好下山脱贫最好,爹亲娘亲党和政
              府最亲;蜗居高山五百年,不如下山三五年;山上五百年贫穷,下山三五年致富等等。该村从全乡原

              来最穷的村变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该村以及后文各村,下山前后的年人均纯收入,均
              见表30-3)。
                  例二为饭甑村,由饭甑、半丘、高舒3个自然村组成。1982年村里砍掉一座山的树木卖了14万元,
              再向农户摊派劳动力,用了8年时间建成4.5千米机耕路。但由于山高路陡,拖拉机开在路上直冒烟,

              上不去,机耕路修了又塌,塌了又修,吃尽了苦头。1996年,为了让饭甑村的3个自然村下山脱贫,
              县扶贫办工作人员进村28次,到西联乡乡政府43次。最后经县政府批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饭甑村举
              村搬迁,迁居在西联乡乡政府旁。村名改为景阳村。村内道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程控电话、调频
              广播通到家家户户。老村全部退宅还耕、还林。而下山脱贫的变化中,最大的变化是观念变化,2005

              年,全村167户517人口,其中经商的58户,在家搞种养108户,挣钱门路宽了。其中买进的汽车8辆、
              摩托车118辆。山区的贫困村变成了全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