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69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069

第三章    下山脱贫      ·1001·


                   例三是革命老区村的大初坑自然村,位于原明山乡的大山深处,山名金坑岭,海拔900多米。至
               1995年已建村150年。在明山乡和接纳地邵宅乡领导及王大路村的大力支持帮助下,1996年10月,经
               县政府批准下山脱贫,迁居到王大路村(浙江省武义经济开发区、44省道旁)。搬迁下山后的大初坑
               村,群众反映“家家有楼房,户户有店面,人人有活干,月月有钱赚,天天有福享”。村民们开发

               “房东经济”,做起出租房小老板、小快餐店老板、小超市老板。
                   例四是羊虎坪村,60年代叫过阳铺坪村。位于
               俞源乡一个偏僻的山区,1996年山地面积326公顷,
               山上只有少量旱地,山外有水稻田2公顷多,下山

               种田要爬14里陡峭山路。该村是革命老根据地村,
               栗裕将军率领红军曾经在这里开展与敌斗争。搬迁
               下山前,已经10年没有新媳妇进村,连续9年没有一
               个小孩出生。1996年冬天,县扶贫办人员第一次上

               山宣传下山脱贫。接着又和乡领导多次上山动员搬
               迁。1998年,羊虎坪人看到不少兄弟村下山脱贫,
                                                                    图171:村民正在从原羊虎坪村向阳光村搬家
               建起新农村,过上好日子。于是村两委决定,举村
                                                                (摄于1998年)
               搬迁,选址王宅镇王宅村。下山后,更名阳光村。

                                                                  例五是上潘村,位于明山乡海拔千米的高山
                                                             上。至1997年已建村300多年,山地面积267公顷。
                                                             1998年2月21日县扶贫办工作人员上山宣传引导。同
                                                             年武义县人民政府批准上潘村下山脱贫,被安置到

                                                             泉溪镇新屋,改名上潘新村。其中邱舍林靠种蔬菜
                                                             实现人均年纯收入4万元,是下山前的100多倍。今
                                                             天的上潘新村,楼房林立,道路宽畅,自来水、程
                                                             控电话、有线电视、村办公楼样样齐全。

                                                                  例六是思源小区,村民来自武义南部的高山
                                                             区、深山区和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属零星下山集中
                    图172:国家、省、部、厅级领导专家参观上潘
                新村(摄于2002年)                                  建设的一个下山脱贫新村。于2001年7月选址县城
                                                             北郊,占地面积100亩,安排200户700人,设有公

               园、绿地、运动场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由县政府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打好基础及
               地梁,然后分户建房、外墙饰面统一颜色。划归壶山街道管理。思源小区宅基安排,每户规划占地面
               积12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82平方米,庭院38平方米,房高3层半,建筑面积300平方米,造价11万元
               左右。思源村建成后,200户人家,来自全县82个贫困建制村。它已成为武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一个样板村。人均年纯收入8000元。有这样一副春联,上联:山上救济户,下联:下山纳税人,横批
               是:下山脱贫好。武义县下山脱贫展览馆修建于此。
                   例七是新兴村——原是位于西联乡牛头山大山深处的石柱源村和水碓坑村。山名牛背山尖,海拔
               1084米,其中水碓坑村在山坑边,地势稍低。1976年,石柱源村由于在农业学大寨、绿化造林、劈山

               造地等方面成绩显著,县委、县政府奖给村里一台中型拖拉机。拖拉机开到西联乡政府后,再也无法
               开到村里。从乡政府到石柱源还有20多千米的山路。80年代,公路做到了章五里村,从章五里村到石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