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4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094

·1026·第三十一编    教育








                                             第四章    教育改革





                                             第一节    办学体制改革



                  1986年1月,县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下发《关于教育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
              试行意见》,对各级各类学校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县属初中、小学由县
              人民政府(县教育行政部门)主办和管理;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由乡镇政府主办和管理,联办小学由
              乡镇政府牵头,以学校所在村为主联办;村小由村办;乡村小学一律由乡镇人民政府统一管理。

                  新体制对县、乡(镇)两级在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布局调整、改善办学条件、适龄儿童入学、学
              校环境安全、教师队伍管理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责任作了明确划分。其中,教师考核、晋级、跨乡镇
              调配和校长任免等专门业务以县为主。原由县财政负担的教师基本工资和其他教育事业费以1985年的
              财政教育经费为基数,由县财政下拨到乡镇,对学校基建和危房改造等项目由县财政按统一标准进行

              补助或奖励;学校基建经费、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中的一些地方政策性补贴等由乡镇通过征收农村教
              育事业费附加、财政投入、集资和捐款等渠道解决。
                  1990年实行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中小学数量逐年锐减,村办学校逐步消失,乡镇初中也渐次撤
              并。根据2001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2002年,武义县开始实行

              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是年起,教师基本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2005年1月,义务教育阶段
              学校教师的同城待遇等地方政策性工资也由县财政支付。是年8月,初中全部收回县教育局管理,结束
              了乡镇办初中的历史;次年起中小学教师工资(含地方政策性待遇)、基建经费均纳入县财政预算。
              形成了中学由县办、县管,小学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



                                           第二节    中小学布局调整


                  80年代起小学、初中适龄儿童随人口出生率的降低而逐年减少。一些村办小学、初中因生源难以

              为继而停办。至1989年,小学已从70年代高峰期的650所缩减为481所,且53.8%的小学学额在20人以
              下,小学班级总数的40.3%为复式班;中学从70年代高峰期的105所缩减为48所,34.1%的初中在5个班
              级以下。规模偏小,设施简陋的状况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1990年,以云华乡皮子源村创办寄宿制小学(合并6所初小为1所完小)为典型,召开全县学校布

              局调整会议,中小学布局调整开始启动。1991年11月,县政府批转县教育局《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若
              干意见》。是年,小学缩减为330所,初中缩减为33所,并打破了分乡办初中的格局。1991年,武义县
              调整中小学布局的做法在金华市推广,理论成果在浙江省办学效益学术研讨会上交流。
                  1998年11月,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县政府《武义县中小学1998年~2010年布局调整规划》,开

              始实施以撤并乡以下小学创办寄宿制小学和撤并乡镇初中创办规模化初中为重点的新一轮布局调整。
              2004年3月,武义县跨乡镇调整初中布局改革被评为金华市新世纪十大教育创新之一。至2005年止,全县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