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天台山佛教史》
P. 38
的规律性等,都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或不次第三观,是天台圆教独具
特色的认识论。
前面说过,慧文在《般若经》第二分讲解三种智慧时,认识到空(一切
智)、假(道种智)、中(一切种智)三种智慧本来是在心中同时存在、一次
出现的,之所以分开来说,是为了“令人信般若波罗蜜故”,清净其心,懂得
真空妙理。天台宗的一心三观思想,则是在他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发
挥。
天台宗认为:空观,即观诸法皆空之理。一切诸法,尽为因缘所生。因
缘所生之法,无有自性,空寂无相。《中论·观四谛品》(《大正藏》卷 30,
第 33 页)中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此即空谛之理,观此空谛之理,
称空观。空观有四教之别:藏教分析诸法而观空理,故称析空;通教不要分
析,譬如幻梦之体,而直证空,故称体空;别教于假中之外观空,故称偏空;
圆教观假、中即空,故称圆空。空观之所以有四方面的区别,是因为人的机
缘有利根、钝根区别之故,但以空观为入理之门,则是一样的。正如《演蜜
钞》中说:“三乘之人,同以空为门,入诸法真实之性。”世界本来是无所谓
假空、有无之分的,由于凡夫以近似的、相对的、不完全的概念去判定统一
的世界时,才产生孤立、僵化、支离破碎的虚妄之见,要破除这种凡夫认识
的第一步,就是要使自己的认识树立一切皆空的观念。
假观,即观诸法皆假之理。一切皆空这只是世间一切事物的一种抽象笼
统的认识。但人毕竟生活在芸芸众生的尘世之中,耳目接触到纷繁的事物。
这时,认识必须从具体的抽象深化到抽象的具体,亦即是将空观转化为假观,
进入“由空入假”层次,才能破除世俗的“迷见”,也才能对众生随机摄化,
引导其认识真如。
中观,观中谛之理。空观是从事物的别相出发,将事物的存在和差别,
看作一种假相,否认了对事物的执着,亦称“假空”;假观从一切事物的总相
出发,去掉其具体差异性,亦称“空空”。“假空”和“空空”各有偏面性。
只有中观,才能“双照二谛”,成为认识的最高主体。天台宗的中观,又有隔
历中观和圆融中观之分。别教所说的隔历中观,即空、假之外,有绝待之中,
又称但中;圆教所说的圆融中观,则空假毫无隔历,又称不但中。因为别教
之义,将空假二者,隔历而观;至圆教,才能认识到即空即假即中的空之外
无假,假之外无空,空假相待之外,无中之绝待;中之绝待外,无空假之相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