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29

门,百八三昧,五百陀罗尼,及诸解脱,大慈大悲,一切种智,五眼,六

                通,三明,八解脱,十力,四无畏,十八不用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六
      朱         波罗蜜,三十七品,四弘大誓愿,四无量心,如意神通,四摄法。 如是
      封
      鳌         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 ……一念心中一时行,无前无后,亦
      天
      台         无中间,一时说法度众生,皆是禅波罗蜜功德所成。
      集
      ·
      第    他明确地指出:欲成就佛道和教化众生,必须先持净戒,修禅波罗蜜;由禅定能
      一
      册    生百八三昧、五百陀罗尼等各种智慧和神通,“ 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

           生”;“一念心中一时行,无前无后,亦无中间”。 这种“一心万行”的圆融思想,
           在某种意义上说,为智顗后来创立的“法华圆顿之旨”“一念三千”和“十如实

           相”等天台宗教理,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慧思的另一主要思想是勤修法华三昧。 法华三昧是基于《法华经》 而来
           的三昧。 这是观照《法华经》所开显的实相中道的真理的三昧。 法华三昧之

           说,出于《法华经·方便品》。 经文中提出以佛的知见来做一切智慧的标准。
           认为佛的智慧能穷尽诸法的实相。 道生在《法华义疏》 中,曾解释过它的内

           容:相是事物的外貌,或善或恶,显于外者;性指说法的内容,是“状若天生,长
           无改变”者,亦即物的理性;体指人身的总体;力指人用其所立的功能;作指身、
           口、意三业的作为;因指前所习者为后之种;缘指助因者,如五谷之种是因,雨

           露水土是缘;果指习因者,向来所习之因,终得其果;报指果报;本末究竟指初

           相为本,后报为末,本末诸报的源极为究竟。 道生只是平铺直叙地加以解释,
           并未提出其间的重要意义。 而慧思通过深刻的研习后,对此却有了新的体会,
           他在“相”“性”等上面都加以“如是”两字,特别强调了它们的重要性,认为这
           十者的相性都是一一实在的。 分开来说,是各各相即的别相,合起来则是共

           相。 明白“十如是”,则三谛圆融的妙理分明现前,障中道的无明止息,就能达
           到法华三昧的境界。 慧思认为,修持法华三昧,可通过有相行和无相行两种实

           践办法。 所谓有相安乐行,是指散心诵《法华》,坐立行一心;无相安乐行则是
           其高级阶段,达到深妙禅定,洞察六情根。 他在《法华安乐行义》(《大正藏》卷

           46)中说:

                    有相行,此是《普贤劝发品》中,诵《法华经》散心精进,知是等人
                不修禅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专念《法华》文字,精进不

                卧如救头然,是名文字有相行。

    ❙16❙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