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3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93

对三如来的解释有多种,一般取《大乘义章》的说法:即指法身如来、报身
           如来和应身如来。 《大乘义章》卷一九:“法者所谓无始法性。”“后息妄想,彼

      朱    法显了,便为佛体;显法成身,名为法身。”此指人的先天具有的真心、本觉,以
      封
      鳌    此为成佛之因,即法身如来。 报身如来,亦称“报佛”,“此真心体,为缘熏发,
      天
      台    诸功德主,方名报佛。” 此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 应身如
      集
      ·    来,亦称“应身佛”,“众生机感,义如呼唤,如来示化,事同响应,故名为应。”指
      第
      二    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随三界六道之不同情况和需要而化现之身。 同书还说“三
      册
           身”亦可说为“二身”,即“真身”与“应身”。 “法、报两佛为真身,为化众生示
           现佛形名为应身。”在三身中,“真身”唯指“法身”。
                智者则别出心裁,以境、智、理的相互契合圆融,来解释三如来的含义。 他
           据《大智度论》卷二“如法相解,如法相说”二语,进行解释,认为:“法相”,即指

           如如之境;“解”,指如如之智;“说”,指如如之理。 如如之智境,即法身。 此法
           身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来应一切为“来”。 对于人来说,即是人
           的先天具有的如来藏、真心、本觉,以此为成就佛身之因,故又名法身佛、或法

           佛。 “解”,即报身。 指乘如实之道而如法相解,契合于如如之理和如如之智。
           此智如法相为“如”,如法相解为“来”。 也就是说,报身是以法身为因,正确理
           解佛智,经过修习而获得果报之身,以及为适应十地菩萨需要而呈现出来的报
           身。 “说”,即应身。 既至果上,理、智冥合之处,以无量权用,来到三界转法
           轮,称为“如法相说”。 理、智冥合为“如”,来到三界而说为“来”。 即指佛为度

           脱世间众生,随三界六道的不同状况和需要而化现之身。 此或指释迦之生身,
           或指变现混迹于世间之天、人、神、龙等。 此外,他还在《摩诃止观》卷二中,解
           释过佛的三种身,称:“(佛)别相者身有三种:一者、色身;二者、法门身;三者、
           实相身。 若息化论归,色身(三十二相乃至微尘数之相好身) 归解脱,法门身
           (三德、四无量、五分、六度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功德) 归般若;实相身(实相真

           如)归法身。”这是对三如来的另一种解释法。
                智者还据《成实论》中“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之语,解真、应二如来。 认为
           “如实”,即指如如之境;“乘”,指如如之智。 “道” 是因,“觉” 是果。 境、智契
           合,而未穷满之位(指因),称“乘如实道”,已穷满之位(指果),称“ 来成正

           觉”。 此即真身如来。 又,境、智契合,称“乘如实道”;来到三界示现八相成
           道,称“来成正觉”,即应身如来。 总之,智者对三如来或二如来的解释,都是
           运用天台三谛圆融和诸法实相的独特义理,显得别具一格。
                如来寿量无限,经文中反复强调的是法身、报身、应身之寿。 如说:“非如
           非异,非实非虚。”这是诠量法身之寿。 “我智力如是,久修业所得,慧光照无




    ❙186❙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