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8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88

下,释也。 诸薄德人,过百千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 若见三佛,其人多善少

           恶,不为其人唱灭。 是人见佛常在灵山也。 或不见佛,其人障重善轻,为说三
           身难会。 众生闻之,便作是念:三佛虽复非生非灭,必须生善灭惑,乃得证见。
           此事不易,故云“难遭”也。 心怀恋慕渴仰者,此明现灭无损。 灭于见思名无

           损,种善根名有益。


                              第三节  如来三世益物的譬说


                [经]
                “又,善男子! 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譬如良医,智慧聪

           达,明练方药,善治众病。 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 以有事缘,远
           至余国。 诸子于后,饮他毒药。 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诸
           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 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 我
           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

           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捣筛和合,与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色香
           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 速除苦恼,无复众患。’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

           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愈。 余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
           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 所以者何? 毒气深入,失本心故。 于此好色香
           药,而谓不美。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 为毒所中心皆颠倒。 虽见我喜,求索救
           疗,如是好药,而不肯服。 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即作是言:‘汝等当知,我

           今衰老,死时已至。 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差。’作是教已,复
           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
           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见救护。 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 ,无复恃怙 。
                                                                      ①
                                                                                  ②
           常怀悲感,心遂醒悟。 乃知此药色味香美,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其父闻子悉
           已得差,寻便来归,咸使见之。 诸善男子! 于意云何? 颇有人能说此良医虚妄
           罪不?”
                “不也,世尊!”                                                               第
                                                                                       三
                                                                                       辑
                佛言:“我亦如是! 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众生

           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                                                   ︽ 法
                                                                                       华
                                                                                       文
                                                                                       句
               ①  孤露:意谓孤单无所荫庇。 多指幼年丧父。                                                 ︾
               ②  恃怙:原意为依靠,引申为父母。 父死称失怙,母死称失恃。 《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                      选
                                                                                       释
           何恃?
                                                                                     ❙181❙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