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128

第三章  天台山与欧美文化交流·93·



                       等地研究日本语言和历史,1939 年因对日本天台宗三祖圆仁法师所著的
                       佛教史传《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研究取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其导
                       师是叶理绥。其后在哈佛大学任教,并与美国的汉学家费正清一起开设东

                       亚文明课程。1955 年著《圆仁唐代中国之旅》与译著《入唐求法巡礼行
                       记》;与费正清合著有《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中国:传统与变革》
                       等。1961 年应美国总统肯尼迪之邀,出任美国驻日本大使,力主改善美

                       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1968 年 2 月 12 日将他受命制订的《对华政
                       策备忘录》(又称《赖肖尔备忘录》)上交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
                           此外,有不少天台宗研究的博士论文。1987 年史蒂文森在哥伦比亚
                       大学以《天台四种三昧与南北朝后期、初唐佛教的虔信主义》获博士学位;
                       1988 年,拉(Lang E.Ra)以《天台的不二哲学:湛然与知礼研究》在天

                       普大学获博士学位;1993 年潘霖德在哥伦比亚大学以《唐代天台宗:湛
                       然与佛教中国化》获博士学位;l994 年盖兹在耶鲁大学以《四明知礼与宋
                       代天台宗的净土观》获博士学位。此外也有不少公开出版的有关天台宗的

                       论著。l987 年多纳出版《顿渐相即:天台智顗的观点》。
                           l989 年,保罗·L. 史万森著《天台哲学的基础:中国佛教对二谛义
                       的发展》一书出版,该书以真、俗二谛观念为佛教哲学一对基本概念,也
                       是整个佛教思想史的一组关键词。二谛论随着印度佛教般若中观学在中国
                       的传入,为两晋以来中国佛教学者所重视,在历代高僧的研究、阐发中,

                       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观念体系。其中天台宗创始人智顗的二谛论,不仅丰
                       富并发展了二谛论,且对以后的中国佛教思想及整个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天台哲学的基础》作者系美国著名佛学专家,尤以研究天台、中观

                       哲学见长,作者通过对智顗的代表作《法华玄义》的文本解读与哲学分析,
                       揭示了二谛论在中国佛教哲学史上的接受——诠释——发展的过程。作者
                       的研究完全依佛教思想的内在理路予以分析考察,作出十分中肯、贴切、
                       令人信服的结论。此特点完全不同于大多数西方学者研究东方学的套路,
                       从而使《天台哲学的基础》具有超乎于一般的学术价值。

                           l993 年,多纳和史华逊合著《大止观:智顗〈摩诃止观〉第一卷研究
                       与译注》;2000 年慈普霖出版了《恶和/或/即善》。1999 年,汉学家












          正文.indd   93                                                                      2017/10/31   15:01:0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