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8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208
第一章 秦汉六朝时期·173·
高山族妇女亦“绕唇昭皆刺之,细细黛起,若塑像罗汉髭头,共相称美”。
迄今高山族仍以黥面为男女成年时装饰。
第四,丧葬习俗同为“悬棺葬”。台湾山夷“父母死亡,杀犬以祭,
作四方函以盛尸。饮酒歌舞毕,仍悬着高山岩石之间,不埋土中作冢也”。
“悬棺葬”是百越先民最常见的丧葬习俗。在长江上游的三峡,到下游的
龙虎山,从天台山(近年还发现唐代悬棺)到武夷山,从浙江瑞安至福建
连江一带的“安家之民”到“台湾山夷”,都有悬棺葬的习俗。台湾雅美
人至今还保留着“悬棺葬”习俗,仍能广见“悬棺葬”遗迹。这更证实台
湾与大陆同根同源。
卫温、诸葛直在台湾“军行经岁”,沈莹《临海水土志》对台湾山夷
记载如此真切,应是沈莹从征亲历所见。至于有人认为该志中有不少晋代
地名,就否定非沈莹所作。沈莹战殁于晋平吴之役,《临海水土志》由此
流失可能性较大。古人注书,往往采取“夹注”或“尾注”,而《临海水
土志》中出现的晋代地名,恰恰就是古人“夹注”或“尾注”的部位。
如“沈莹《临海异物志》曰:(晋安东南)吴屿山,吴公千万积聚。
或云长丈余者,以作脯味,似大虾”;“《临海异物志》曰:杨桃子(生
晋安候官县),一小树得数十石,实大三寸,可蜜藏之”;“《临海异物
志》曰:多南子,如指大,其色紫,味甘与梅子相似(出晋安)”。
删去晋代地名(即括号内的地名),佚文仍“文通意顺”。 由此可见,
所谓晋代地名,其实就是古人的“夹注”或“尾注”。这些晋代地名的词
频,以“晋安”最多,应是晋人所注。其佚文经历代辗转传抄引录,导致
“误将夹注当正文,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千年公案!
《临海水土志》作为世界上首次记载台湾的著作,其意义非常重大。
它不仅弥补了《三国志·吴志》关于夷州记载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有力
地佐证了卫温、诸葛直首航台湾,首次行使中国国家权力的历史,并写进
了国务院对台办于 1993 年 9 月 1 日发表的《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白皮书:
“距今 1700 多年以前,三国时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等对此就有所著述,
它们是世界上记述台湾最早的文字。”
正文.indd 173 2017/10/31 1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