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2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212
第一章 秦汉六朝时期·177·
在人伦道德上以“中夏之性”否定“西戎之法”:“今以中夏之性,
效西戎之法,既不全同,又不全异。下弃妻孥,上废宗祀。嗜欲之物,皆
以礼伸。孝敬之典,独以法屈。悖礼犯本,顺,曾莫之觉。弱丧忘归,孰
识其旧?且理之可贵者,道也;事之可贱者,俗也。舍华效夷义将安取?”
在佛道二教特点上以“中夏之教”否定“西戎之教”:“佛教文而博,
道教质而精。精非粗人所信,博非精人所能。佛言华而引,道言实而抑。
抑则明者独进,引则昧者竞前。佛经繁而显,道经简而幽。幽则妙门难见,
显则正路易遵。此二法之辨也。”
又因佛道同是“本同俗异”的老子之教,故顾欢也肯定了佛教与道教
同样具有教化作用:“圣匠无心,方圆有体,器既殊用,教办异施。佛是
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本。兴善则自然为高,破恶则勇猛为贵。佛迹光大,
宜以化物;道迹密微,利用为己。”但终因“夷夏有别”;中夏风俗文明
淳厚,遵守礼教,人性谦弱,所以圣人以养生仙化之术,精微质朴之道,
教其全形守礼,自然无为,止于至善;西戎蛮荒无文,胡服鸟语,人性猛
恶,所以圣人教以涅槃灭度之法,示之以文博光大之迹,引导其人勇猛破
恶,损身济人。佛教、道教作为教化不同对象的器具,犹如舟与车两种负
重致远的交通工具,但舟只能涉渡江河,车只能行于陆地,二者不能更换。
因此他得出结论:佛道二教“各出彼俗,自相聆解”,堂堂的华夏文明之
邦不应效法剪发旷衣,毁貌易性,弃绝妻孥,断绝宗祀的西戎佛教。故《南
齐书·顾欢传》说“欢虽同二法,而意党道教”。
由于顾欢在文中从儒家“尊王攘夷”,带有种族歧视的立场出发,所
以此论一出,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招致佛教徒的强烈反击。司徒袁粲首先
托为道人(佛教徒之称)通公,著论反驳。该文针对顾欢所谓佛道二教“本
同俗异”论点,首先指出:佛祖诞降在老子之先,并非老子入西域教化后
才有佛教。孔、老、释迦“观方设教,其道必异。孔老治世为本,释氏出
世为宗,发轸既殊,其归亦异。符合之唱,自由臆说”。就是说,儒、道
二教与佛教有着根本的区别,一为入世,一为出世,无所谓“同源一致”。
而且道教追求仙化,最终却难免老死;佛教追求泥洹灭度,却能觉悟尘缘,
脱离生死,湛然常存。显然佛优于道。至于中西风俗的区别,袁粲认为佛
正文.indd 177 2017/10/31 1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