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8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218
第一章 秦汉六朝时期·183·
有把它作为超越一切的最优先的道德规范,而把它作为与报师僧恩与报三
宝恩并行的行为准则。而在中国以“孝”为中心的伦理观,无法弥合中印
文化差异这条裂痕。此经作者力图与广大民众的心灵产生共鸣,力图表述
民众的感情,把自己的观察点放在社会的底层并叙述之,该经出色之处在
于此 a 。
《父母恩重经》最大的特点是,既努力适应中国特有的伦理国情,又
建立了与中国传统“孝”的概念有着本质不同的佛教式的“孝道”伦理观。
《父母恩重经》把“生身父母,得生天上,受诸快乐,离地狱苦”作为衡
量孝道的最高准则,把子女能为父母归依三宝、信仰佛教作为孝道报恩的
最高形式。这样出家为僧尼,虽尚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嫌,但与
俗传“一人出家,九祖升天”相比,亦可视为“伟大的报恩行”,从而出
色地解开了《夷夏论》中所出的“孝道”难题。
顾欢的《夷夏论》,作为中外文化首次撞击的结果是促进了佛教的
中国化;佛教的中国化,促进了道教的“佛道双修化”;佛道双修化,给
历朝占独尊地位的儒学平添了新的“文化基因”,导致儒教的理学化。根
据“古为今用”的观点,似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外来文化的传播,必然要
经过移入、冲突、相融、更新的涵化过程;没有外来文化,就很难发展本
民族的文化。
a 见《中日第六次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父母恩重经中儒教、佛教、道教》。
正文.indd 183 2017/10/31 1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