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6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216

第一章  秦汉六朝时期·181·



                       上下两卷,分“序品”“观空品”“菩萨教化品”“二谛品”“护国品”“散
                       华品”“受持品”“嘱累品”八品。其护国祈福色彩主要体现在后四品:
                       “护国品”称护国土因缘,若国土将扰乱时,诸王应持诵此经,请百法师,

                       设百高座,燃百灯,烧百和香,则诸难消灭;“散华品”称十六国王闻说
                       护国般若之法,散种种花以作供养。愿三世诸佛常说般若,僧尼常行般若,
                       时佛诸王现五种不思议神变;“受持品”称讲诵此经,国土中七难即消,
                       若有国王护持三宝,则五大力菩萨当往护其国;“嘱累品”称佛以此经付
                       嘱国王及四部弟子,若有国王自恃高贵,制佛弟子不听出家行道,立统官

                       制众,统摄僧尼如狱囚兵役之法,横作法制,不依佛戒,是为破国破佛因
                       缘,则正法即灭。“嘱累品”所述疑是针对北魏王朝设沙门统等僧官,屡
                       次汰遣僧尼,以及禁止民间私造塔寺等法律,加以斥责。此经疑是顾欢著
                       《夷夏论》后新出。
                           此经出现与流行,反映了佛教与统治者间的协调、矛盾两方面情况,
                       它既带有强烈的护国色彩,同时亦抗议有些统治者过于统制僧尼,可见有

                       其和政教相关的历史背景。而其主要思想,在于本佛教般若皆空之旨,推
                       广其义,以为实现国家社会和平的基本条件,当也是大乘教义之应有的发
                       展。此经流行以后,受到历代王朝的欢迎。历代王朝常有仁王法会之设,
                       大都依本经《护国品》所说仪规建立道场,讲诵本经,以图镇护国家,祈

                       禳灾变。见于记载的,先有陈代武帝于永定三年(559)在内廷设仁王大斋,
                       又后主于至德三年(585)请智者于太极殿讲本经百座,继续七昼夜燃千灯,
                       唐代太宗于贞观三年(629)集京城僧尼予龙田寺,每月二七日行道,转《仁
                       王》等经,以为常例。其后代宗时,不空出此经新译本,于永泰元年(756)
                       在长安资圣、西明两寺设百高座,请百法师讲诵此经。此种护国法会,今
                       在韩国、日本等国亦相继流行。

                           三是努力适应中国特有的伦理国情,建立了佛教式的“孝道”伦理观。
                           中国历代王朝均推崇“百行孝为先”的儒家伦理思想。佛教东传后,
                       与中国国情最难协调统一的就是孝的问题。牟融《理惑论》、孙绰《喻道
                       论》也没有解决好这个难题,只称“唯得其(指父母)欢心,孝之尽也”。
                       在“夷夏之辩”中,佛教对《夷夏论》所提出的“佛道同道源”、中西异

                       俗、二教特点等方面都作了较好的答复,唯独对“下弃妻孥、上废宗祀”











          正文.indd   181                                                                     2017/10/31   15:01:05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