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4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214
第一章 秦汉六朝时期·179·
a
教的萧子良也承认“真俗之教,其致一耳” 。经过激烈的“夷夏之辨”后,
出现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儒治世、以释治心、以道治身”
三教会融、功能互补的局面,尤其首先是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
作为外来的印度佛教文化要在中国得以传播和发展,就必须适应中国
的国情,否则就难以生根、开花、结果。通过“夷夏之辨”,使佛教认识
到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性,于是加速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一是融摄儒道二教,形成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天台宗。
“夷夏之辨”使佛教徒认识到融摄儒道二教的重要性。天台宗第三祖
南岳慧思禅师,在所著《誓愿文》中首先援道入佛:“今故人山忏悔修禅,
学五通仙,求无上道,愿先成就五通神仙,然后乃学第六神通,受持释迦
十二部经及十方佛所有法藏。”又说:“我今入山修习苦行……愿诸贤圣
佐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疗治众病除饥渴……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
生先自安。” b 他将道教的修仙作为佛教修禅的阶梯,借服饵金丹之术治
病济众,此为后世道禅融合之滥觞。
天台宗创始人智者教观总持,解行并进,破斥南北,会融三教,创立
了独特的天台宗哲学思想体系。在禅观修习上,比定慧为“车之两轮,鸟
之双翼”,正式确立了“定慧双修、止观并重”的修习原则;在判教上,
取“南三(三时教、四时教、五时教)、北七(五时教、半满二教、四宗、
五宗、六宗、二种大乘教、一音教)”之长,创立了“五时(华严、鹿苑、
方等、般若、法华涅槃)、八教(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别、圆,
前四者为化仪四教,后四者为化法四教)”的判教体系,把《法华经》列
为佛的最高最后说法;在融会儒道二教上,将儒之“五经《诗》《书》《易》
《礼》《春秋》”“五常(仁、义、礼、智、信)”,道之“五行(金、
木、水、火、土)”,比为佛教之“五戒”,并把“神仙”西周王子晋、
“武圣”关羽作为佛之护法伽蓝;在教义上,依据《法华经》确定观的对
象为诸法实相,并吸取僧肇《不真空论》中“立处即真”的思想,把慧文、
a 上引诸文见《弘明集》卷六及《南史·顾欢传》。
b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南岳思大禅师誓愿文》。
正文.indd 179 2017/10/31 1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