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0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280
第三章 两宋时期·245·
实体不得,此为“空观”。破故之实显新,在实相义上,新不离故;又因
诸法无相,故无新故一异之别,此为“中观”。可以说,于食中行空、假、
中次第三观是从现实中的食之“假”相中,抽象出食之“空”性本质,然
后再回复到现象与本质统一的“中道”实相之上。此即“一色一香,无非
中道”之理也。
中国儒家讲“中庸”,佛教讲“中道”,道教讲“中和”。无论是哪
家学说,均以“不偏不倚,允执厥中”为要,“中”即正,即和合。宋代
理学家周敦颐认为:“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
茶道正是通过观品茶汤之“一色一香”,由现实中的“世间茶”的假
相中,领悟“出世茶”空性的本质,最后回归到现象与本质统一观色悟空
的“中道”。因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中道即茶道也。皎然是台
禅兼弘的高僧,从现存诗文看,受天台宗中道思想影响最大。其诗文集《杼
山集》卷八《天台和尚法门义赞》即是天台宗中道思想的集中体现:“我
立三观,即假而真;如何果外?强欲明因;万象之性,空江月轮;以此江
月,还名法身。”
皎然在《诗议》中说:“且文章关其本性,识高才劣者,理周而文窒;
才多识微者,句佳而味少。是知溺情废语,则语朴情暗;事语轻情,则情
阙语淡。巧拙清浊,有以见贤人之志矣。抵而论属于至解,其犹空门证性
有中道乎 ! 何者? 或虽有态而语嫩,虽有力而意薄,虽正而质,虽直而鄙,
a
可以神会,不可言得,此所谓诗家之中道也。” 正是天台宗的中道思想,
促成了皎然的“茶道三境”:“一饮涤昏昧”“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
道”。此道即中道也。皎然“茶禅一味”的茶道实源于智者大师《观心食
法》提倡的“生活禅”。此有“三同”之解:
首先是茶禅同源。佛教“苦集灭道”四谛,苦为首谛;佛教认为世事
皆苦,修禅即求解脱,最终证道谛而超凡入圣。而茶性亦苦,因天台宗“无
情有性”说,世上万事外物,均具佛性。故茶亦具佛性,故云茶禅同源。
其次是参悟同理。佛法以“苦、集、灭、道”四谛为总纲;茶道博大
a 引自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 南卷·论文意》,中华书局,1975 年版。
正文.indd 245 2017/10/31 1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