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0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320

第四章  元明清时期·285·



                            “戚继光拳”,即“戚继光拳三十二势长拳”,又名“戚家拳”。
                       系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根据实战需要,综合当时各家著名
                       拳法之长, “择其善者三十二势”创编而成,为训练“戚家军”的必修课,

                       后称为“戚家拳”。拳谱见著于嘉靖三十九年至四十年(1560-1561)的
                       军事名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
                           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的核心在于一个“捷”字。他认为“拳

                       为武艺之源”,要使身、手、腿做到“两便一固”(即“身法活便,手法
                       便利,脚法轻固”),非“捷”不可。
                           所谓“捷”,即在“变”中求“捷”,做到“拳打不知”。要以“迅
                       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将敌人击垮。因此,戚家拳特点是古朴无华,实
                       战性强。刚柔勇猛,缠裹挤靠,非踢必打,非摔必拿。闪展穿跃,气势磅

                       礴,节奏明晰。动则摧枯拉朽,静则深不可测。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
                       化无穷。戚家拳‘捷’的理念,即是“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
                       就有十下”。这种理念源于台州籍抗倭名将刘恩至(刘草堂)的台州南拳

                       “刘家拳”。
                           据清《康熙临海县志》载:“刘恩至,字承甫,号草堂、东掖;台州
                       临海人。登嘉靖二十六年(1547)武进士,授定海把总。王直乱海上,号
                       召群倭,自称“徽王”。分遣贼萧显等屯崇明,恩至与张四维、邓城等设
                       伏长堡、沈家门以待。八月,遇于普陀落伽山之临江洋,连战胜,贼舍舟

                       登山,俞大猷率邓城、火斌、黎俊民等分道蹑贼,恩至统兵居后岙,四面
                       俱进,大胜,仍环守之。浃旬,贼他救之,始遁去。恩至身先士卒,罢战
                       则命酒赋诗,有儒将风,累官至(宁绍)参将。”                        a

                           中国武举制度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2),乡试中式者为武举人,
                       会试中式者为武进士。刘恩至               b  出身于武进士,自然武艺高强,其抗倭生
                       涯主要在舟山。这在明代学者郑若曾(1503-1570)所著《筹海图编·浙
                       江倭变纪》中有记载。




                           a 《民国台州府志·宦业传·刘恩至传》记载同此。
                           b 约生活在明嘉靖初至万历中期,即 1522-1592 前后。











          正文.indd   285                                                                     2017/10/31   15:01:11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