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2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322

第四章  元明清时期·287·



                       改圣母庙为天后宫。因有抗倭名将塑像,1939 年 6 月 23 日被日寇付之一炬;
                       今遗址即普陀区人民医院。
                           刘恩至与戚继光在舟山抗倭中,惺惺相惜。其台州南拳“刘家拳”,

                       以“捷”名闻于时,深受戚继光青睐。在舟山抗倭期间,戚继光虚心向刘
                       恩至请教“刘家拳法”,并在区区五百余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
                       曾两次提到“刘家拳法”;并予高度评价:“余在舟山公署,得参戎(将)

                       刘草堂打拳;所谓‘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谓也。此最妙,即棍中连打
                       连戳一法。”
                           “台州南拳”是流传于台州各地中国南拳类的拳术统称,具有六大特
                       点:一是手法多样,且多短拳;二是动作紧凑,劲力刚健;三是步法稳固,
                       重心较低; 四是快慢相间,长短并用,刚柔相济;五是蹦闪跃转,势势相连;

                       六是气沉丹田,发声吐字。台州南拳早在四百多年前就向周边传播。据明
                       代温州学者姜准在《岐海琐谈》(卷七)中记载“温州南拳”源于台州:“永
                       嘉手搏(即拳术)之法,传自李克明,别号文皋,原籍临海;其法正反俱

                       有七路,世所称‘李师拳’者是矣。至今里闬之习手搏者,咸从宗之。”
                       姜准《岐海琐谈》成书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其依据是“曾登邻居东
                       山楼,白溪翁曩相接见,曾以语先君者也”。姜准为万历(1573-1620)
                       间人,其父辈应生活在嘉靖(1522-1566)年间,正与抗倭名将戚继光、
                       刘恩至同代,这说明台州南拳至少在嘉靖年间已经传入温州。刘恩至的“刘

                       家拳”正是台州南拳的一种。
                           戚继光根据刘恩至台州南拳“刘家拳”中“捷”的核心理念,综合多
                       家名拳之长,创编了三十二势“戚家长拳”,作为训练“戚家军”的基本

                       功;并编入在台州刊刻的《纪效新书》之中。此后“戚家军”抗倭于南疆
                       的闽粤,御虏于北方的蓟辽,又扬威于异域朝鲜;台州南拳“刘家拳”中
                       “捷”的核心理念,随着“戚家军”的南征北战而流传至海内外。
                           自明朝嘉靖后期,台州温岭沿海一带就有自发组织的“大拳会”,专
                       习“戚继光拳”。如今,台州沿海“大拳会”遗风犹存,一些民间武术团

                       体仍沿袭“戚继光拳”,每年定期举行武术竞赛活动。其实“戚继光拳”
                       的“根”,即源于台州。












          正文.indd   287                                                                     2017/10/31   15:01:11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