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0 - 《天台山佛教史》
P. 140

岁,他多疏释律部,结坛忏愿,以“生宏律范,死归安养”自矢。后 10 年中,

                           他多疏释经论,融通性相诸宗教理,于 49 岁着《弥陀要解》,始形成最后的
                           净土思想体系。

                               智旭于净土 3 经中主要所宗的是《阿弥陀经》,所以他关于净土教理的主

                           要著作,也就是《弥陀要解》。此书先依天台宗五重玄义方式,说明此经以能

                           说所说人为名,实相为体,信愿持名为宗,往生不退为用,大乘菩萨藏无问
                           自说为教相。又以《阿弥陀经》总慑一切佛教,以信愿行总摄《阿弥陀经》

                           一经宗旨。在智旭以前,宋代遵式作《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已包含了信

                           愿行。传灯《生无生论》更正式提出“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

                           智旭所立信愿行,即是继承他们的主张,而加以更深细的阐发。《要解》将信
                           的内容分为:信自(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信他(弥陀决无虚

                           愿,释迦及六方佛决无诳语)、信因(散乱称名犹为佛种,一心不乱宁不往生)、

                           信果(净土诸上善人皆由念佛得生,如影随形决无虚弃)、信事(实有极乐国

                           土,不同庄生寓言)、信理(西方依正,不出现前一念心外)。愿的内容是“厌
                           离娑婆,欣求极乐”。行的内容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六字持名,念念欣

                           厌具足,信决愿切,由此就能历九品生,净四种土”。他主张“即以执持名号

                           为正行,不必更涉参究”、“参禅必不可无净土,净土必不可夹禅机”。所以他

                           所宏的是偏重持名的净土教。《阿弥陀经要解》又称《弥陀要解》,是智旭晚
                           年所作疏解《阿弥陀经》、发挥“持名念佛”的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阿弥

                           陀经》和《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一起,共同被称为“净土三经”,是净

                           土宗所宗奉的主要经典之一。此经着重描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国土之美妙

                           胜境,以及持名念佛的往生修行方法。经文的篇幅虽然短小,但因经中所描
                           述的境地引人入胜,不仅所说的语言通俗易懂,而且所讲的内容既简单又易

                           行,因而历来受到净土宗人的重视,即使一般的佛教徒,也常常把此经作为

                           早晚功课必诵的经典之一。关于此经的解说和注疏之作有很多,如明代的云

                           栖株宏曾作《阿弥陀经疏钞》,传灯又作《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这些疏钞
                           对智旭的净土思想形成和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他认为这些注疏“广大精

                           微”、“高深洪博”,但缺点是“文富义繁,边涯莫测”,容易使“初机浅识”

                           者“信愿难阶”,无所适从。所以他自己另外又作《弥陀要解》以释此念佛法

                           门。
                               晚明佛教虽然充斥着“守愚之辈”、“小慧之流”,乃至“狂禅盛行”,但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