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8 - 《天台山佛教史》
P. 138

心性离四句,绝百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无坏”。所谓“性

                           量”,即“此心性竖穷三世,横遍十方,世界有边,虚空无边;虚空有边,心
                           性无边;现在有边,过未无边;过未有边,心性无边,无尽无尽无量无量”。

                           所谓“性具”,即“此心性具十法界,谓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

                           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是

                           假名,复有正报,谓佛五阴、菩萨五阴,乃至地狱五阴;此是实法,复有依
                           报,谓佛国土、菩萨国土,乃至地狱国土”。最后,他把“性体、性量、性具”

                           归结到天台宗说的“三谛”,认为“性体即真谛,性量即中谛,性具即俗谛”。

                               他极力倡导念佛往生,称:“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

                           体是法界”(《法界为念门》)。又称“极乐去此甚远,博地凡夫念佛求生,弹
                           指即到者,正由生吾心所具之佛土也”。因此,他认为:阿弥陀佛与凡夫迷悟

                           虽有殊,但佛心、众生心究竟无有二,极力弘扬念佛往生的功德。

                               他在:“生佛不二门”中说:

                                   阿弥与凡夫迷悟虽有殊,佛心众生心究竟无有二。论曰:阿弥
                              陀佛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

                              凡夫因人也,具足无量恒沙烦恼。造作无量恒沙业系,当受无量恒沙

                              生死。迷悟之相,譬彼云:究竟无二者,谓据相而言,则不二而二;

                              约性而论,则二而不二。盖诸佛乃悟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乃迷诸佛心
                              内众生。所以悟者,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所以迷者,迷诸佛

                              所证性体性量性具也。心性之妙岂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故

                              众生本有性量即诸佛所证法身,性体即报身,性具即应身,四智十力

                              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会合可知。故古德云: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
                              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故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未举念时,

                              早已成就;才举心念,即便圆成。感应道交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

                              唐捐。


                               传灯认为,众生全体本具的当下现实的介尔之心,同样可以当体即具西
                           方弥陀净土。在第五《生佛不二门》中,传灯指出,弥陀是悟果之人,成就

                           无量功德;而凡夫是迷因之人,虽具足无量恒沙烦恼,但凡夫之心本具无量

                           性德,为当成之佛。即因而果,即迷而悟,由因果不二而凡圣同体,由迷悟

                           同源而生佛不二。以此之故,传灯说:“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未举念时,
                           早已成就;才举念时,即便圆成。感应道交,为有此理。帮念佛人,功不唐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