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6 - 《天台山佛教史》
P. 136
无路白云通。”掷笔合掌,瞑然遂逝。圆寂后数月,他有位族女,在楚门为尼,
闻讣而来。所乘坐的轿子将至寺,远见静清“方袍圆领,彳亍道旁”,似在迎
候她,及至塔边,静清已入塔中。族女乃再拜“尽礼而去”。
释崇池,温州人。幼时即披剃,“端习梵行”。壮年后,游名山勤修净业。
至国清寺,任行堂 3 年。后至天童寺,住了一段时间,对僧众说:“我去复来,
来而后去。”戊午年夏天,复来国清寺。当年九月,示微疾,不受医药,至十
九日,对众人道:“我当去矣。”起立披衣,随取二串佛珠,一串拿在手中,
一串挂在胸前,念佛号而逝。
上述这些净土高僧,都在国清寺圆寂。因此,国清寺的名望,在清代影
响极大。
清代晚年,也有不少僧人居天台山茅蓬,专修净土的,如释慧达等。据
《净土圣贤录》下册《慧达》记载:释慧达,俗姓沈,苏州人。因一次大病
愈后,夫妻俩各感色身危脆,相继出家。其妻削发为尼,由父母出面自建家
庵,拨田资养。慧达受具足戒后,来到天台山华顶,居茅蓬苦修数年。后回
苏州,住关帝庙,专以净土为自行化他之法门。
当时,王普愿太史,皈依于慧达。临终时请慧达开示。慧达诫以一心念
佛,但求往生。王照着做,临终果然神志清朗,说是:“见佛菩萨幢幡来迎,
异香满室。”欢谢而逝。
慧达晚年专修净土,念佛无间。光绪末年,预示生西时日。届时,弟子
数十人来到面前,“悲仰住世,化诸一切”。慧达教导弟子:“草囊匪坚,念佛
德固!”于是,安然念佛化去。
二、传灯的净土思想
传灯大师,主张台净结合。他的《净土生无生论》在修净土的僧众中影
响极大。《净土生无生论》共分十门,即:一、一真法界门;二、身土缘起门;
三、心土相即门;四、生佛不二门;五、法界为念门;六、境观相吞门;七、
三观法尔门;八、感应任运门;九、彼此恒一门;十、现未互在门。其核心
思想是生佛不二、众生与佛平等。
如“一真法界门”,传灯说:
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论曰:一
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受无量名。云何具无量
德?举要言之:谓性体性量性具。云何性体?谓此心性离四句绝百非,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