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天台山佛教史》
P. 30
夜便思择”,“定慧双开”。太建九年(577)六月二十二日晨,召诸大众说:
“若有十人不惜性命,常修《法华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常坐苦行者,随有
所须,吾自供给,如无此人,吾当远去。”(《佛祖统纪·慧思传》)当时,竟
无答者。慧思遂即屏去大众,安祥圆寂。寿 63。著作多半是口授的讲义,由
门徒笔记整理而成,主要有《法华经安乐行义》(《大正藏》卷 46)、《诸法无
诤三昧法门》(《大正藏》卷 46)、《随自意三昧》(《续藏经》卷 98)等。自着
的有《立誓愿文》(《大正藏》卷 46,第 786 页)。
慧思的佛学思想,主要是法华三昧思想和如来藏缘起思想。
法华三昧之说,出于《法华经·方便品》。经文中提出以佛的知见来做一
切智慧的标准。认为佛的智慧能穷尽诸法的实相。实相包括:相、性、体、
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 10 项。道生在《法华义疏》中,曾解释
过它的内容:相是事物的外貌,或善或恶,显于外者;性指说法的内容,是
“状若天生,长无改变”者,亦即物的理性;体指人身的总体;力指人用其
所立的功能;作指身、口、意三业的作为;因指前所习者为后之种;缘指助
因者,如五谷之种是因,雨露水土是缘;果指习因者,向来所习之因,终得
其果;报指果报;本末究竟指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本末诸报的源极为究竟。
道生只是平铺直叙地加以解释,并未提出其间的重要意义。而慧思通过深刻
的研习后,对此却有了新的体会,他在“相”、“性”等上面都加以“如是”
两字,特别强调了它们的重要性,认为这十者的相性都是一一实在的。分开
来说,是各各相即的别相,合起来则是共相。明白“十如是”,则三谛圆融的
妙理分明现前,障中道的无明止息,就能达到法华三昧的境界。至于如来藏
思想,慧思认为,万有诸法都是随缘而起,不离本来的实相。佛法说的苦、
集、灭、道,就是追求诸法的实相本体。如来藏,又名真如。真者,即诸法
的体性离虚妄而真实;如者,即常住而不变不改。具体地说:一切诸法依此
心有,以心为体。应知诸法虚妄,有即非有。诸佛及众生,同以此一净心为
体。“凡圣诸法自有差别异相,而此真心无异无相,故名之为如。”(慧思:《大
乘止观法门》卷 1)总之,它是指一切法真实如是,唯是一心。
二、智者大师及其著作
(一)生平
智者大师(538-598),法号智顗,字德安。俗姓陈,名王道,亦名光道。
梁大同四年(538)七月,诞生于河南颍川。父起祖,梁元帝时为散骑常侍,封
益阳侯。母徐氏,温良恭俭,尤勤斋戒。智者幼年聪敏过人。7 岁时随母入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