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天台山佛教史》
P. 31
佛寺,有僧口授《法华经·普门品》一遍,他即能成诵。
17 岁时,智者发心出家,但父母不许,他只好恳切礼诵,冀求解脱。传
说当拜佛时,恍然如梦,见海边有一大山,山顶石上立一异僧,举手招他,
复伸臂接引他入一大寺,说:“汝当居此,汝当终此!”(《佛祖统纪》卷 6)
便顿然苏醒。
翌年,父母相继去世。智者悲痛之余,益励其志,便辞兄陈针,投湘州
果愿寺从法绪大师出家,受沙弥戒。又从慧旷律师学律。20 岁,受具足戒。
后又到大贤山,闭户专研《法华》、《无量义》等经,尽得奥旨。
陈文帝天嘉元年(560),23 岁,遥闻慧思大师行深伊洛,名高嵩岭,止
于光州(今河南潢川)大苏山,定慧双修,解行并进。智者思贤慕道之心如
饥如渴,不顾路遥途险,竟往参拜。慧思一见便说:“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
缘所追,今复来矣。”(《佛祖统纪》卷 6,《大正藏》卷 49,第 181 页)即示
普贤道场,为智者说四安乐行法。
智者至大苏山行道,昼则习研义理,夜则熏修法华三昧。其时生活艰苦,
曾“切柏代香,柏尽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燎之以松”,但仍日夜修持不
懈。经二七日,诵《法华经》至《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
豁然定境现前,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持因静发照了法华,若高晖之临
幽谷,达诸法相,似长风之游太虚。”(《佛祖统纪》卷 6,《大正藏》卷 49,
第 181 页)后告诉慧思大师,慧思叹道:“非汝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
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同上)从此达诸法相,大
开圆满。为慧思大师所印可,常代师说法。一日,慧思对他说:“汝粗得其门,
当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种人也。”(同上)智者奉师严训,即拜辞慧思大师,
与法喜等人到金陵陈都。住瓦官寺 8 年,开演《法华经》。陈宣帝曾停朝事,
偕公卿听法。智者继讲《大智度论》、《次第禅门》,蒙受语默之益者,不可胜
记。后因金陵纷杂,听法者虽多,而领悟者却日渐减少,智者便想既然不能
利他,复丧自行,徒劳无益,遂决意隐居天台山,修习止观。
早在晋代,天台山在国内就很有名。大文学家孙绰曾作《游天台山赋》,
称:“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是很好的修持之地。六
朝以来,高僧昙猷、支遁、怀玉、慧明等,均曾居此修成佛果。陈太建七年
(575)九月,智者率智越、法喜等 27 人入始丰县天台山,至佛陇(游山者
多见佛像,故得此名,见章安《国清百录》)南峰,即徘徊留意此山。当时有
青州僧定光禅师,结庵居此山已 30 年,见智者便道:“还忆昔年招手呼唤乎?”
(《佛祖统纪》)智者审视之,原来就是往日梦中所见僧。定光说:“胜地有缘,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