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天台山佛教史》
P. 62
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
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
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
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
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故《维
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
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
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如是。
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船
者。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母,或堕坑进,渴乳而死。又
如鸟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树附枝,不能远去。翅翮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
碍。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
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
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论》云。游戏地狱,行得生彼国,得无生忍已,还
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以是因缘,求生净土,愿识其教。故《十
住婆沙论》,名易行道也。”
此外,智者还以《维摩诘经》中“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为据而讲“唯心
净土”。认为凡夫当下一念,即具三千大千世界的实相观,肯定了弥陀净土的
实有。他所说的“常行三昧”,即以阿弥陀佛为法门主。修此三昧时,“九十
日口常唱阿弥陀佛名无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弥陀佛无休息,……举要言之,
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并且将倾注全部心意于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
上。同时,观世音是西方净土三圣之一,智者还判释过《观音经》、《请观音
经》等佛典,是观世音信仰的积极倡导者和推行者。
关于净土的情况,智者在《净名经疏》中,曾描出过轮廓。他认为,净
土有 4 种,却:1、凡圣同居士。这是凡夫及声闻、缘觉的圣者同居的界内士,
又称染净同居士。2、方便有余土。是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地之人的生
处。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的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
尚有变易生死,故名有余。3、实报无障碍土。由于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服,
色心无碍,故名实报无障碍土。这是别教土地以上、圆教十住以上的法身菩
萨所居。4、常寂光土。“常”,指法身,即本在常住之体;“寂”,指解脱,即
一切诸相光寂;“光”,指般若,即照诸相的智慧。此三德不纵不横,名秘密
藏,是诸佛如来之所居。《净名经疏》称:“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
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寂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在《法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