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天台山佛教史》
P. 98

祥庵主示寂之际,担杖于肩而说不顾眄任何人,越千山万岳,直入涅盘

                           世界之旨的故事。禅门俗称“庵主不顾”,成了一段著名的禅宗公案。

                               天台山青原下第九世、云门宗第四代传人是重显禅师。他是永嘉乐清人,
                           俗姓陈。自幼信佛,好放生。年长后,游京师,居景德寺。天圣初年(1023),

                           试经得剃度。后至姑苏翠峰寺,礼明觉禅师,学云门、临济禅法。后又至随

                           州智门寺,礼云门宗第三代光祚禅师,成为他的法嗣。重显禅师中年时云游

                           各地,曾至奉他雪窦寺、天台山宝相寺隐修。他在宝相寺时,传法蕴观禅师,

                           为其法子。

                               天台山青原下第十世、云门宗第五代传人是蕴观禅师和用良禅师。蕴观

                           禅师,天台人。他遵循重显禅师的训诲,一生闭关苦修,锋芒不露,很少与

                           人言语。一次,有僧向他请教:“如何是佛?”他缓缓回答道:“堂堂八尺余!”

                           (《五灯会元》卷 16)

                               用良禅师,天台人。年青时云游名山,曾从洪州泐潭寺云门宗大德怀澄

                           禅师学法,成为其法嗣。一次,他问怀澄:“如何是佛法大意?”怀澄道:“文

                           殊自文殊,解脱自解脱!”用良深领其意。晚年,他回到天台山,居赤城山崇

                           善寺隐修。有僧问:“三门与自己,是同是别?”(“三门”,即指“云门三句”)
                           用良道:“八两移来作半斤。”僧说:“恁么则秋水泛渔舟去也!”用良说:“东


                           家点灯,西家为甚么却觅油?”(同上)这些回答,粗看似乎问东答西,实则
                           是用概念转移法,指导学人去自行琢磨禅意。

                               天台山青原下第十一世、云门宗第六代传人是元坦禅师。他是天台人,

                           早年从雪窦重显禅师的法嗣天衣义怀禅师受法,后居天台山太平寺,任住持。

                           一天,上堂开示说:“是法无宗,随缘建立。声色动静,不昧见闻。举用千差,

                           如钟待叩。于此荐得,且随时着衣吃饭。若是德山临济,更须打草鞋行脚参。”

                           (同上)“声色动静,不昧见闻。举用千差,如钟待叩。”这正集中地概括了

                           云门宗的宗风。

                               元坦禅师的法嗣不详,云门宗在天台山的传承暂时中断。直到青原下第

                           十三世、云门宗第八代传人如庵主和处幽禅师回到天台山,才继承了云门宗

                           的法脉。

                               如庵主,天台人。久在秀州本觉寺从守一法真禅师学云门禅法。后因看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