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天台山佛教史》
P. 100

下有真歇清了、天童正觉。清了尝作《净土说》一篇劝进净土;正觉住天童

                           山接化徒众 30 年,与临济宗大慧宗杲之看话禅相反,大倡默照禅。作颂古百

                           则,流传于世。清了之下,经天童宗珏、雪窦智鉴传天童如净,大振曹洞宗
                           风。本宗盛衰,衰不若沩仰、法眼;盛不及云门、临济,仅处中道。宋以后,

                           本宗分少室雪庭之福裕、云门之圆澄、寿昌之慧经等三派弘传于北方。宋末,

                           日本希玄道元尝来天童山就如净受法,并游历天台山天封寺、万年寺,回国

                           弘扬曹洞宗,是为日本曹洞宗之初传。日本曹洞宗僧人以永平寺为本山,门

                           下学徒常逾千人。

                               曹洞宗的禅法理论是五位说。 所谓五位,有正偏、功勋、君臣、王子等

                           四种,其中正偏五位、功勋五位都是良价的创说,君臣五位、王子五位,则

                           是曹山本寂所立。此五位说的根本思想宗旨,是曹洞宗用以阐释真如与现象

                           世界的关系问题的方便说教。在他们看来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回互”

                           与“不回互”的关系。所谓“回互”就是指万事万物是互相融会、贯通的,

                           虽然万物的界限脉落分明,但在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互相涉入,不再区别

                           彼此。“不回互”就是说万物各有自己的位次,各住本位而不杂乱,因此所谓

                           “回互”“不回互”即是要从事物普遍联系、发展和变化的观点看问题,这是
                           一种禅对理事关系的哲学思辩,是对辩证法的天才的猜测,属于朴素、自发


                           辩证法的范畴,也正由此草洞宗便成为禅宗诸派中哲学思辩味最浓的一派。
                               曹洞五位说这种以“回互”理事圆融为核心的思想,从理事、心物、内

                           外关系诸方面立论,把理事圆融看作认识的至极、成佛的关键。文中说:“灵

                           源明皎洁,支派暗流注。执事原是迷,契理也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

                           互”。 “灵源”指真如佛性、性理,它是明洁的本体。“事”指灵源的派生物。

                           “流注”,不间断,变化无常。就是说,理事关系虽不明显表现,但它确实存

                           在。执着于外物无疑是错误的,但如果不懂得“回互”关系,即使契合于理,

                           也不能说达到了“悟”。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一切事物具有各自的理;一

                           切事物又在本体理的基础上既统一又区别,因此互相涉入融会。这就是“回

                           互”,回互的实质便是统一。同时一切事物又暂住于自己的位次而不杂乱,处

                           于相对稳定壮态。这就是“不回互”,不回互中有对立的因素。理事之间,事

                           事之间即有“回互”关系,又有“不回互”关系,它们是相涉而又有分位。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