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天台山佛教史》
P. 101
修行者应从理事圆融,本末会通的“会宗”、“会道”的立场看待事事物物,
而不能片面地仅从理或事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并且应当依据这种关点来确定
前进的目标,切莫自以为是,虚度光阴。
洞山良价还认为万物都是虚幻的,万法本源为佛性,所以无须四处去求
佛,佛在性、心中,心即是佛,得道靠顿悟,用不着以打坐息想、起坐拘束
其心地终年修行来渐悟。曹山本寂也认为现象体现本质,心即佛,即相即真。
这为默照禅的提出准备了理论基础——佛在心中。只要心中默究,即可显现
佛性。所以天童正觉认为心是诸佛的本觉、众生的妙灵,只因无明风起,自
设障隔。如能静坐默究,净悟佛理,把所有的妄念去掉,不被愚痴包裹,便
能事事无碍以至事理圆融。正觉正是根据这种思想而倡导“默照禅”。默,指
沉默专心坐禅;照,即以慧来鉴照原本清净心性。正觉认为实相即是无相之
相,真心即是无心之心,真得即是无得之得,真用即是无用之用,故主张以
“坐空尘虑”来默然静照,不必期求大悟,唯以无所得、无所悟之态度来坐
禅。天童如净对于行持,偏重打坐。他说参禅是身心脱落,只要打坐,离五
欲、除五盖,便是和佛祖相见的时节,不用烧香、礼拜、念佛、修忏、看经。
这是正觉默照禅的进一步的发展。到无明慧经却也倡导看话禅,说:“参学之
士,道眼未明,但当看个话头”。他又根据一般禅家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的旨趣,说:“念即佛,佛即念”,“念佛心即净土”(参见《续灯存稿》卷 2)。
湛然圆澄他把一切法门摄归一心,他说念佛是念此心,看教是辨此心,持咒
是护此心,参禅是参此心;又说此心即定、慧,非心外别有所谓定、慧。万
法本源为佛性,心即是佛,人自具自性清静之真如之心,只因无明风起,阻
隔事理,无从见性,所以求佛无须去外界,只要能静坐默究,去掉妄念,了
悟佛理,顿悟即可成佛。
总之,曹洞宗宗风在以坐禅办道勤开向上一路,以探究学者心地为接机
之法,即所谓“曹洞用敲唱”,师家应学人之敲而唱之,其间不容毫发。教义
上承希迁之“即事而真”,意谓个别事物(事)显现世界本体(真,即理,乃
指佛性),理事“互回”(相应互涉),进而扩充为君臣五位,从理事、体用关
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
(二)曹洞宗在天台山的传承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