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0 - 《天台山道教史》
P. 160
等立时定议,择吉鸠工。先构大殿三楹,后宫五寝,中塑胡公神像。
夫胡公灵显异常,有求必应,具大神通,皆由天地之精华所泄。所谓
地灵者神亦显,此明征也。是事也,始于光绪九年六月吉日,至十七
年冬告成。所用一千余缗,全赖各董事苦心孤诣与张君极力同谋得以
告竣。今既殿宇落成,若无住持得人,何以守香火而援后起。兹择温
州府玉环州胡承诵为住持。承诵有志真修,光绪十四年春来山,未经
数载,构成窗壁。置买田园,妆成佛像,标样山场,此亦剥极思复,
于地方有大转机也。今将各善信,综其巅末,勒诸贞珉,永垂不朽云
尔。
这是光绪二十一年冯善信主持大修以后写的一篇碑记,记录兴建
的过程比较详细。
四、宗衡与《易筋经》
宗衡,明代道士,生卒不详。据调查考证:他原为僧人,大约在
明万历年间游方到天台紫凝山,居普门寺禅修。平生爱好武术,苦研
相传为达摩祖师留传的《易筋经》。又因慕道家吐纳之术,遂人道,自
号紫凝道人。移居唐代茶仙陆羽评为“天下第十七泉”的瀑布崖下,
闲则品茶,一边学道家功夫,一边注释《易筋经》。他在《易筋经》的
跋语中说:
予观《易筋经》,因悟世之缁黄两家学道者多若牛毛,而成道者稀
如麟角,非道之难成,实由行者未得其门,因无承受之基,遂无勇往
之力,以致或作、或辍、或稍得复失、或优柔不奋。故禅定则有入魔
之患,导引则有倦废之虞,泥水则有进鼎之忧,服食则有饥渴之虑,
皆因缺此一段做基功夫,难为载道之器耳。若先习此功,植其根基,
安在不入仙佛之域哉?况得而行之,引而申之,大则可以立功业,小
160